今天看了头条,我关注的马未都老师发了一篇讨论是《美盲比文盲更可怕。审美是我们整个社会缺失的一种能力》。看到这个讨论的题目我发出了:是呀,这样的感慨。我是一个学设计的人,专业是环境设计,但我并没有在我的这个专业上太费功夫,但是因为接触了这些课程,审美会不知不觉的提高。我们的顾院长曾经对我们说过:“学设计的人,你可以眼高手低,绝不能眼低。”什么意思什么意思,意思就是你可以审美很高但是技术跟不上审美,但你绝不能审美很低。我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去寻找要去学习要去发现。
当代,我们的应试教育教会我们死记硬背就能学会的知识,文化知识,应试教育教会了我们通过不断训练就可以通过考试的能力,但是审美它没有教。我的妹妹在上初三,我感到有点点可悲的点在于,他们这群孩子,最活泼最有动力的孩子被中考,高考压着,假期做的事情不是出去玩,不是走亲访友,不是打王者荣耀,而是找一个补习班补课;而和他们一样紧张的还有他们的父母,学生的家长。我觉得有点可笑,可事实就是这样,他们连最需要审美的课程和考试,音乐美术也都是要靠死记硬背。我不禁会感觉有一丝丝的可怜。他们连美丽的文学,连文学作品都需要剖析再剖析。经常听到老师说:“来来来,同学们,这个题应该怎么答?首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次将什么比作什么,最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或者是:“我们看一下这道题,五分的题目告诉我们试卷给的线要全写满,分点作答,至少三个点,分别是1……2……3……。这样才会得到全分嘛。”我也有过这样的经验,我首先在想的是作者到底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其次想的是如果真有想法,那我们的标准答案对不对。连最具有魅力的文学都被这样对待,孩子们如何知道美的存在。
在大学有关设计课的课堂中,我经常听见老师说的一句话:“你们有时间就要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要多看审美才会提高。”我也十分认同这句话,但不禁想到一个问题:培养审美和提升审美的最黄金的时间段是什么时候?我去网上搜了一下也没搜明白,但我自己的感觉是越早越好。曾经看过一个综艺,上面有一个人提问:我和妻子带着一岁半的儿子去环游世界有意义吗?因为孩子长大后他不太会记得自己那么小的时候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情。但是专家给的建议是可以去,因为是有意义的。孩子他们很懂,只是我们大人以为他们不懂,孩子长大后如果去到这些地方,他们会知道我来过的,会有意义的。
我们培养审美,在以前我们需要去翻阅书籍,去博物馆,美术馆,到处看展,当然现如今我们也仍然需要。但生活在一个快餐时代,我们也可以用闲暇时间,在网上先做浏览。
以下是给大家提供的关于培养审美的方法:
1.欣赏美术作品,主动捕捉强烈的第一印象,激发其心灵深处美的感受,把握作品的意境。由于古今中外留下来的美术作品浩如烟海,要在这艺术的海洋中受到美的熏陶,首先要学会美术分类,如:美术可分为观赏性艺术和实用性艺术两大类。又可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块,绘画又分为东方绘画、西方绘画两大类,还可分为中国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素描等等,在学会这些分类的基础上,掌握各类作品的艺术特征,社会作用及人类文明的关系,其次要学会对作品的比较与评价,把欣赏引向深入。
2.参观画展,打开欣赏艺术宝库的大门,看到东、西方艺术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欣赏,不仅要了解我国古代艺术的高度成就和特点,而且还要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继承我国传统艺术的责任感。通过大量作品的欣赏,学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3.走进大自然,激发审美情趣自然是一个天然的大课堂,自然界所蕴藏的美是无穷的,从植物、花卉、动物、人类以及所有的自然形象中,我们都会发现许多新奇而又极其美丽的形和色的存在。它不仅让我们开阔心灵,陶冶美的情操,还增长科学知识,培养探索精神,走进大自然,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感知、领会大自然中的一切,在心灵深处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观察校园里的花卉,观察房屋造型,观察来往车辆、人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