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人的日常生活》是于赓哲老师的网络公开课整理、补充后完成的一本普及类读物,不是那么的严肃,甚至看到某页还会笑出声;但书中所言皆有文献或实物资料相证,引用季羡林、向达等学者的观点也在文中明确指出,不失严谨。在喜欢历史的岁月里,愈发倾向于去了解和认识古代的生活和那些记录了许多细节的文物,本书作为史学普及类读物,难能可贵的是除了有文献支撑,还引用了很多的考古发现资料,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发掘简报和报告资料,像光明日报及当地的新闻媒体报刊中一些考古资料也补充其中,尤其是引用了不少照片,读来实在是过瘾。
所谓生活,包含的内容着实丰富,城市与乡村、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礼仪、医疗卫生、宗教、节日和文娱生活,每一部分娓娓道来。
武陵年少金市东(城市)
城市生活自然更易想到唐长安这样的城市,棋盘式布局、坊市制度等熟知的内容不必细数,可是这城中各个沟渠的修建,污水的处理方式你可曾知晓?城中的道路布局、宽度、绿化状况等许多细节得到了考古勘探资料的补充。城市中人口的分布差异在诸多文献中有所体现,就当是的城市特点而言,还是主要由于政治因素。西市经过科学考古发掘,所获得信息更为全面,从发现的各类遗迹,可以区分出市内的布局等;根据各类遗物,可以推知市中的不同商铺,对史念海历史地图集中所标注的各个西市内的店铺,一一作了解释,“坟典行”的名字实在具有欺骗性,居然是个书店呢(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市场上使用的货币、商店的规模、商品的价格也有简单介绍。最欣赏的部分应该是提及的长安城对关中地区森林资源的消耗和生态平衡的破坏。由于选修过生态环境史的课程,所以从不关注变得越来越多的思考和涉及相关的内容。长安城中皇族和贵族的大兴土木、大面积的垦林为田、薪材的需求都对周围的森林资源造成了不小的破坏。长安繁华的消散与环境的破坏或亦有许多关联。
村坊安社邑(农村)
农村的行政管理,南北方农村种植的农作物,农民们日常的生活(耕作、收割、砍柴、纺织、服徭役和兵役、参加社邑活动等)。
衣食住行
服饰大致分作官服与常服两种,作者特意强调了对于官服中北齐、南朝因素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因素。官服中,袍服的颜色和腰带作为区分官员身份的标志,改变了秦汉以来用冠来区分的传统。官员常服为幞头和窄袖长衫,女装以襦裙、半臂、披帛等为代表。所引资料如唐墓壁画、各类人俑、敦煌壁画、传世绘画等众多实物资料,虽然介绍简单,但是读起来却并不单薄。
食物的丰富自带魅力值。一直都记得物质文化史上学到的饆饠、胡饼。这一部分从北方的羊肉、南方的鱼开始,介绍了蒸饼、羹汤、汤饼、饺子、点心、酒、蔗糖、茶等众多美味,还简单讨论了餐制和餐具等相关内容,可谓是将“吃”完全立体化了。
唐代建筑恢弘大气中包含着简约之风,佛光寺的唐木构建筑更是难得保存至今。住的问题自然要涉及住宅面积、住宅的选址、建筑材料、布局和卫生设施,也不能忘记室内陈列(家具)!说到家具,在唐代经历了从低型家具向高型家具转变的过程,人们的起居方式也有明显的变化。
出行自然少不了道路和交通工具,有歇脚的地方自然更完美。道路可分为官路和便路,官路上设有驿站,一般有比较齐全的设施,但是只有官府才有资格使用;普通的旅店在驿站之外,名“馆”。出行所用有牛车、马车、马、驴、骡子等,北方一些地区还可见到骆驼。南方的水运发达,自然少不了船作为交通工具,精巧的涉及、水密舱技术等无一不体现了唐代制船的高超技术,河运、海运甚至国际航道也不足为奇。
何不相逢未嫁时(婚姻家庭)
唐代男女结婚的法定年龄、择偶风尚、婚礼程序、婚后的家庭生活等内容都包含在婚姻家庭这一部分。早些时候看过一些文章,极力宣扬唐代女性的开放及婚姻和社会中较高的地位,但是随着中下层妇女墓志资料的丰富,愈发体现出中下层妇女中三从四德的意识很深厚,守节等行为数不胜数,所以那些女性生活的开放只是和宋明等后世相比而言,不能夸大理解。
礼仪之邦(礼仪)
除去政治上重大的五礼之外,生活中与人相处也有许多的礼节,如“趋步”、“蹈舞”(大臣见了皇帝要跳舞)、“叉手”“顿首”“稽首”“拱手”,许多礼仪历史上延续时间较长。其中“蹈舞礼”最有特色,可能是来自于北魏鲜卑贵族的风俗,在朝会大典、撰写诏令、接受诏书、获得天子嘉奖、拜谒皇帝等场合进行的礼节。
有疾不治,恒得中医(医疗)
作者用独特的思路,通过敦煌文书中保留的手抄经中体现的唐代人们对一些疾病的恐惧,根据不同版本的内容,常见的疾病像疟病(疟疾)、天行病(一种传染病)、卒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病(多病的统称)、生产(产子)、赤白痢(中毒性痢疾)等。官方的医疗机构包括中央和地方,但是有了全国性的医疗机构远远不能满足普通民众的医疗需求。民间的医生除了像极个别如孙思邈这样的高人,大多数的水平都很平庸甚至人们的普遍观念里有病不看反而活的时间更长。民间看病,还常常有医巫并行的情况。
朝朝车马送葬回(丧葬习俗)
虽然在不少情况下皇帝提倡薄葬,但是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厚葬,那自然上行下效。由于宗教的多样,人们的生死观念也会有所不同,丧葬形式除了熟知的土葬还有火葬。作者指出了当时的一些文化现象,包括“归葬先茔”、“死葬北邙”(洛阳北邙山风水极好)、“烧纸钱”、“招魂”(尸骨无存时多用衣冠冢)、丁忧(官员在父母死后离职守丧三年)。
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
有不少节日都很熟悉,比如元旦(今春节)、上元节(今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另外“社日”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祭祀节日(鲁迅先生应该是有一篇文章?),盂兰盆节或中元节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前一名称为佛教,后一名称为道教,二者为同一天,今人有称之为鬼节的。
三教同归(宗教生活)
李唐尊道教为国教,佛教也很盛行。还有一些外来宗教如景教、祆教。士大夫和平民的佛教生活常见的有:立寺修庙,斋僧(给僧人供给斋饭),写经造像。道教也有很广的“群众基础”,有的官员还弃官隐居。道教的典型活动炼丹、服丹也在贵族中流行,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官员都留下了许多服食丹药的记载,但其实往往都是因为丹药而加速死亡。
忽闻岸上踏歌声(娱乐)
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在宗教找到了精神寄托,各类娱乐活动的需求就更多了。当时的文娱活动很有特点,说唱艺术流行,深受外来文化影响,还有许多女性的参与。民间的百戏大致包括歌舞和杂技,许多歌舞根据记载,和歌剧真有几分相似。除了百戏等戏剧艺术,还有一些娱乐活动:斗鸡、斗草斗花、秋千、角觝(相扑)、围棋、马毬(贵族活动),可谓是丰富多彩。
笑入胡姬酒肆中(外来文化)
唐代以开放和包容接受着不同地区的文化,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外国人主要有使臣、商人、僧侣,外来的物品也有很多,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马匹、骆驼、葡萄、蔗糖、金银器、音乐。
生活的魅力大概就是以上提及的城市与乡村、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礼仪、医疗卫生、宗教、节日和文娱生活各方面的丰富,而繁荣开放的隋唐气象也在这细微的生活中展示出其魅力,丰富的生活面貌在本书中得以窥探。
一直都不会写书评和读书笔记……硬生生写了一篇内容梗概╮(╯_╰)╭(插图也来自书中)
希望能让感兴趣的宝宝一读此书,笔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