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272|看“贱民”聊天

【原著跟读,公Z号《私想活动》整理,文责自负】【免费赠送会员请点击:风清不扬81

鲍文卿到家收拾柴米油盐,随后又把笙箫管笛、三弦琵琶什么的都清点出来,发现有的断了弦、有的坏了皮,到处是积灰。他清点了一遍,出门到总寓傍边茶馆内,准备会会同行。才进茶馆,就看到一个人头戴高帽坐那儿,“身穿宝蓝缎直裰,脚下粉底皂靴”,正在喝茶。

鲍文卿走近一看,原来是曾经跟他在一个戏班里唱过老生的钱麻子。钱麻子说:“老鲍你啥时回的?坐了喝茶。”鲍文卿说:“我刚才远远看见,还以为是哪一位领导找错地方了来这儿喝茶,想不到是你这‘老屁精’!”

鲍文卿这话,既是老交情才会说的话,也是委婉批评钱麻子穿了自己不该穿的衣服。明初对官民服装的要求很严,该穿什么、不该穿什么,都是写入法律的,只不过明朝中后期开始放开了,所以前面有妓院工作人员穿秀才服,这边有戏子穿官服,都是作者看不惯的现象。现在让鲍文卿说出来,其实就是作者的用心所在——鲍文卿是作者笔下除了王冕之外,第一个大篇幅讲述的正面人物故事。所谓《儒林外史》者,其实是说儒林无人,正如明末顾炎武的“世风日下,人情日谄”,但儒林之外倒有几个鲍文卿这样的儒林人。

话说鲍文卿坐下,跟钱麻子一起喝茶。钱麻子说:“文卿啊,你往北京跑一趟,看过几个当官的,现在就来吓唬我呢?”鲍文卿说:“兄弟我不是那意思,你这衣服靴子都不是我们戏行人穿的,你这么穿,让那些读书人文化人穿啥呢?”

钱麻子说:“现在啥世道哦!二十年前才讲究这个,你看现在南京这些乡绅,做寿也好、办喜事也好,我们就算只送一副蜡烛去,他们也要留我们同桌吃饭。不管人家做多大的官,他也只能坐在下面。就算同桌有几个秀才,我也未必放在眼里呢!”

作者眼里,鲍文卿是个儒林之外的真正有儒士风度的人。他说:“兄弟啊,你这么说就不安本分呢!这么拎不清自己的身份,来生还要做戏子哦,搞不好变驴变马呢!”两人关系原本融洽,鲍文卿说的是真心话,钱麻子并不往心里去,笑着打了他一下。

那边茶馆服务员送上点心来吃,只见外面又进来一个人,“头戴浩然巾,身穿酱色紬直裰,脚下粉底皂靴”,手执龙头拐杖走进来,这是一副名士的打扮。钱麻子打招呼:“黄老爹过来喝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