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设计模式?
在我的理解中设计模式是一种抽象设计的方法(面向对象,组件分装,设计模式,架构模式)。
说说这几种的不同之处。这几种抽象方法是由小至大,由内至外,由细节至整体的。
面向对象更多的是语法上的抽象,通过继承(复用现有代码),封装(隐藏内部实现),多态(改写对象行为),模板等特性将程序中功能相似或者实现目标相似的这一类东西包装成一个整体,一个对象称之为面向对象编程。
而组件封装是让不同对象各司其职,从而达到松耦合。
设计模式是将解决某一类常常碰到的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设计经验的总结。
而架构模式则是对一整个项目的架构做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这些事情的核心就是复用代码,从复杂的代码中抽象出最好的、不变的方法套用到其他的程序中,大大降低了程序需求变化所付出的代价(将代价减为最小),解放了生产力。
2.面向对象设计原则(重要)
1.依赖倒置原则(DIP)
1.高层模块(稳定)不应该依赖于底层模块(变化),二者都应该依赖于抽象
2.抽象(稳定)不应该依赖于实现细节(变化),实现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稳定)
简单来说就是变化的要依赖稳定的,实现细节要依赖高层的(声明抽象调用)。这样子当程序需求改变使我们只需要在特定的某个模块(实现细节的模块)更改代码,而不需要在许多的文件中都要更改代码(这样做的话一定是高层依赖于细节了,要更改设计模式甚至重构代码)。
2.开放封闭原则
1.对扩张开放,对更改封闭
2.类模块应该是可扩展的,但是不可修改
这一点仔细想想就是对上一点的另一种表述,高层模块应该是稳定的(封闭不可修改的),而扩张是开放的,可扩展的(可以想为实现细节,像继承和派生)
3.单一职业原则(SRP)
1.一个类应该仅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
2.变化的方向隐含类的责任
每个类应该只能完成一个具体的功能,做一种单一的job。这样使得这个类在需要维护时更加简便。
4.Liskov替换原则(LSP)
1.子类必须能够替换他们的基类(IS-A)
2.继承表达类型抽象
子类方法要是父类方法拓展中的一种
子类可以扩展父类的功能,但不能改变父类原有的功能
子类可以实现父类的抽象方法,但不能覆盖父类的非抽象方法。
子类中可以增加自己特有的方法。
当子类的方法重载父类的方法时,方法的前置条件(即方法的形参)要比父类方法的输入参数更宽松。
当子类的方法实现父类的抽象方法时,方法的后置条件(即方法的返回值)要比父类更严格。
5.接口隔离原则(ISP)
1.不应该强迫客户程序依赖它们不用的方法
2.接口应该小而完备
一种接口只做一件事。
6.优先使用对象组合,而不是类继承
1.类继承通常为“白箱服用”,对象组合通常为黑箱复用
2.继承在某种程序上破坏了封装性,子类父类耦合度高
3.而在对象组合则只要求被组合的对象具有良好的定义的接口,耦合度低
7.分装变化点
1.使用封装来创建对象之间的分界层,让设计者可以在分界层的一侧进行修改,而不会对另一侧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实现层次间的松耦合
8.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
1.不降变量类型声明为某个特定的具体类,而是声明为某个接口
2.客户程序无需获知对象的具体类型,只需要知道对象所具有的接口
3.减少系统中各部分的依赖关系,从而实现“高内聚,松耦合”的类型设计方案
上面三点不做补充说明了,说得很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