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说到玻璃心,大家大都嗤之以鼻。
但坦白说,我不歧视他们。
因为我也是玻璃心——起码曾经是。
读高二那年,因成绩差,拖班级后腿,率真随性的英语老师随口说了句:“体育那么好,成绩这么差,还真是四肢发达就头脑简单。”
我头一低,没有说话。
表面看,我似乎毫不在意老师的讽刺,甚至木讷到有点呆板。
但真相是,那一整节课,乃至一整天,一整月,我都陷入了非常痛苦的情绪:我真的是智商不行吗?我真的不适合读书吗?……
那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感受。
先是自我怀疑,自我贬损,之后,于心理层面,又开始排斥那个老师:你凭什么这样伤害我?!
不瞒你说,我经常这样被“伤害”。
今天A同学对我态度不好,明天B同学似乎对我有意见,这样外人看似屁点大点事,但总是鬼使神差的,把我推入一种痛苦的情绪。
有时,我也跟朋友吐槽这些。
但他总会给我一个神补刀:“没想到你这么玻璃心?跟姑娘家似的。”
然后,我玻璃心再次碎一地。
我真的是玻璃心吗?我是不是太脆弱?他是不是在看不起我?······
可以说,我几乎整个成长生涯,都浸泡于这种情绪中。
当然,玻璃心的表现形式分很多种。
有的人是哭。
有的人是作。
有的人是动不动就离职,就和某某某绝交。
有的人则是习惯自我压抑,让一切冲突都只发生于内心。
但不管何种,本质都是一样的——由心灵太过敏感引起。
为什么会那么敏感呢?
可能是基因所致。
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生而就敏感多疑。
你明明就想表达1,但他就是会联想出23456的意思——这是天性,一如性格。
另一种可能,儿时经常被父母忽视。
被忽视,孩子就会非常渴望爱。
可孩子还小,没有能力索要爱,于是,他只好想办法讨好父母。
讨好的过程,即是察言观色的过程。
也是让孩子原本朴质的心,走进自卑,走进敏感的过程。
若一个人内心太过敏感,那他近乎就可以和“玻璃心”划等号。
在人际关系里,他会善于捕捉别人的情绪、心思。
同时,对于捕捉而来的“细节”,他还会进行心理上的投射。
比如,你对女朋友随心说了句——“你要再瘦一点就更好了。”
这话本无大碍。
但如果她非常敏感的话,她可能就会想:你觉得我胖?你是不是嫌弃我?你就是嫌弃我!
你觉得是一点风吹草动,她心里可能早已波涛汹涌。
你觉得你至多含有10%的敌对情绪,但敏感如她,可能就被放大到100%。
鸭蛋是心理咨询师,曾听她讲过一个咨询案例。
来访是个女生。
一周前,她刚删了一个同事的微信。
而至于原因,竟只是因为同事回她微信太慢。
咨询师说:“她有没有可能只是忘了?”
“不,上次我还看到她发朋友圈,但却没回我微信。”
“有时我也会这样,就是看到一个微信,下意识觉得回了,其实没回。这现象很普遍。”
来访女生听到这,没一会儿,眼泪就扑簌扑簌掉了下来。
你猜她为什么哭?
不是因为别的,而只是因为,她感觉咨询师也在否定她,攻击她。
咨询师只是想帮她厘清事实。
但她却忍不住进行心理投射:你说很普遍?那这是我的错?是我太矫情?对,你就是这样觉得!
当然,你可能会问,大家都是成年人啊,难道没有理性判断吗?为什么不懂克制?
原因很简单,来自潜意识的抗拒,理性很难将其压制。
科胡特说,自恋是人的三大本能之一。
这个自恋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自恋。
而是指,生而为人,我们都想证明、维持“我是好的”、“我是对的”这种感觉。
而一旦自恋遭受到破坏,我们就会产生很不爽的反抗情绪。
就拿来访女生来说。
她是典型的玻璃心,内心敏感,容易“没事找事”。
比如,同事不回她微信,她便觉得,对方在轻蔑自己。
她内心活动就是:同事看不起我,同事嫌弃我。
比如,咨询师在反驳她,她便觉得,对方在否定自己。
她内心活动是:我是差的,我是错的。
也就是说,她的自恋本能不断在遭受破坏。
这时,哪怕她的理智告诉:亲爱的,你的同事和咨询师可能没有恶意。
但这个理智的声音稍纵即逝,转而代替的,是潜意识迸发而出的羞耻感、愤怒感——你为什么这样待我!?
接着,他们玻璃心就碎了。
有的因朋友随意一个玩笑,就能委屈半天。
有的因领导半句指责,就能哭着鼻子说要辞职。
这样了解以后,我们会发现,有个玻璃心是非常痛苦的。
至于怎么削弱这种痛苦,作为过来人,我有两个建议。
一个是自嘲自黑。
举个例子。
假如你有颗玻璃心,恰好你体型也有点胖,这时,要有人开玩笑说你“你和韩红是姐妹”,你什么感受?
估计能伤心个一整天。
那如果是自黑说自己胖呢?
第一次,你可能有点不适应。
第二次,你会感觉也没什么。
第三次,第四次,第一百次,这时你会发现,你没那么脆弱了——关于他人评价自己的缺点。
而这,就是放下玻璃心的开始。
另一个建议,增强自己对自己的肯定。
内心太敏感,这是不可改的。
就像有些人生性迟钝,有些人生而智商奇高,没办法的事儿。
但改变不了敏感,我们可以改变下自恋的层次。
“我是对的”、“我不接受被否定”,这是低级自恋,人人皆有。
如果有玻璃心,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这一层。
不然,自恋天天受挫,搁谁都会情绪化。
我们得往高级自恋方向靠拢——“自己对自己的满意”。
这也分为两步骤。
先是对自己多进行积极暗示。
曾奇峰说,人可分为两类。
一种是出门前,在心理上把自己“暴走”一顿,然后带着种种自我怀疑去处世。
一种是出门前,对镜子把自己猛吹一番。如李敖所言:我如果想找一个自己佩服的人,我就照镜子。
我建议你学习李敖,没事多欣赏下自己。
同时,你还要定下人际关系以外的目标。
比如减肥10斤。
比如学习一个新技能。
总之这个目标,要具体,要积极,要形而上。
然后,以顽强的意志,沉浸于其中。
当你感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创造”的喜悦,来自对当下的满足,你就会趋向那种状态——自己对自己满意。
这时,你的心可能还是敏感,但不会再“易碎”了。
你会觉得自己始终是好的,是有价值的——哪怕你觉得对方在瞧不起你。
作者:卓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