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eak can never forgive.
Forgiveness is the attitude of the strong.
很多人可能从来没听说过还有这样一门学科,它的名字叫做“原谅学”。据说作者吉姆博士从事原谅学的研究长达41年,这本书是他为普通大众写下的一本具有实操性的关于原谅与自我原谅的指导书。
确实,这本书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心理学理论的阐述也很适量。甚至,似乎有大部分的篇幅都在从正反两面阐述”原谅“的意义与重要性:为什么要主动原谅?——无法原谅带给我们的伤害以及积极原谅将给我们的生命带来的改观。
为什么应该去原谅:已被科学证实的好处
斯坦福大学的原谅项目研究发现,仅仅是一个原谅的念头(甚至不一定产生行动)都可以让参与者的心理和情绪状况变得更好。
书中列举了很多科学例证,力求说明“原谅”将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比如可以提高心血管功能,降低血压;同时,使紧张感和压力指数下降,愤怒情绪减少,自尊感和自信心明显增强。
1、治疗心理疾病。原谅可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对焦虑症、PTSD(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等等起到显著疗效。
2、工作业绩提升。研究发现,接受了原谅疗法的销售人员的业绩是没有接受过该疗法的销售人员的2.5倍。这大概是因为“原谅”能使人重整之前浪费掉的生命能量,而专注于更有益的事。
3、对他人的转变。原谅可以改变你的原谅对象——当然,原谅主要是为了自己,而非别人。你甚至可以不让对方知道你已经原谅他。
4、改善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
5、改善健康状况。原谅甚至可以帮助治愈身体的长期顽疾,以及外伤。
斯坦福该项目也从反面论证了“原谅”于身心的意义:研究证实,不善于原谅的人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癌症。“无法原谅”首先损害的是你自己的身体健康。
深入探究:三位一体的大脑
这一段是本书相对比较精华的部分。虽然理论堆砌容易让读者感觉枯燥,但是适度的科学理论的阐释能深刻而准确地说明问题。
我们的大脑是三位一体的:
最里面一层:原始脑。这是从爬虫动物开始保留下来的。
中间一层是“情绪脑”,即边缘系统,是从原始哺乳动物开始完善的。
最外面一层则是只有高级哺乳动物才比较发达的“新皮质”。
从心理学角度讲,你可以把新皮质理解为 一个驯兽师,边缘系统就像一只小狮子,而我们的原始脑就像是一只大鳄鱼。当食物充足、水分充沛的时候,三者相安无事。然而大脑中一旦发生食物短缺(好比是我们精疲力竭的时候),三者的平衡关系就要被打破了。
新皮质--高级区域
新皮质让我们更有逻辑和条理性,同时抑制低级脑(原始脑和情绪脑)的冲动反应,对生活和世界赋予意义。
“原谅”所发生的区域正处于大脑的高级功能区——新皮质,当人处于消极状态时,边缘系统的活跃度上升,新皮质的活跃度下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绪冲动、理性失控。
科学证明,人类的理性脑(也就是新皮质)要到21岁才基本发育成熟。因此我们常说青少年缺乏理性也许不无道理。而一些重要决定真的不妨在这个年龄之后再做,比如结婚、职业发展规划等。
情绪脑(边缘系统)--中间地带
”情绪脑”处于大脑的中心地带,它负责了喜怒哀乐等情绪活动以及家庭观念、友情、爱情等情感联系。边缘系统赋予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感觉,但是,当处于压力爆棚或情绪骚乱状态时,大脑对于攻击性行为的控制力就会减弱,恐惧、愤怒、仇恨等负面情绪就会占上风。
而当负面记忆完全压倒了正面记忆时,情绪脑就会习惯性地把所有事件都自动归入消极事件,最终产生如焦虑症、抑郁症、PTSD(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正是由于“恐惧”给我们的情绪制造出更多的恐惧感)等严重后果。
一个人是处于理性状态(头脑冷静,富有条理和逻辑、情绪稳定……)还是经常容易情绪失控(比如狂怒、仇恨、嫉妒……)就是取决于他的情绪脑是倾向于跟新皮质合作还是跟原始脑合作。
爬虫脑(原始脑)--大脑最早期与低级的部分
“原始脑”是人类最早形成的大脑,也叫“爬虫脑”或“蛇形脑”,它的优点是反应迅速,主要负责人类的自卫本能,包括我们的控制欲和领地意识(比如开车时的“路怒症”就是由人类原始脑的领地意识引发的,这个理论依据也许让我们更有理由把路怒症认定为理性不足的低级行为。)
原始脑在保卫我们的同时,也让我们陷入了受害者的角色,它是阻碍我们原谅的最大敌人。
有两种人更容易用原始脑思考,一种是面临持续压力状态的人;一种是受过深层心理创伤的人。知道这一点,更有利于我们原谅他人在特定情形下的行为,也原谅自己做过的某些出格的往事。
谈何容易:如何原谅那些伤害过你的人和事
在阅读到本书近一半的篇幅时,心急的读者也许忍不住要问:”我知道原谅很重要。可是我做不到啊!”的确,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基本是在为后文铺陈,作者甚至建议我们最好按本书编排顺序阅读,不要跳着读,也算是用心良苦。
但是,就像作者在书中提到的那样,“我们无法像控制肌肉一样主导自己的情绪”,控制情绪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我们没有办法产生了原谅的意愿就真的立刻原谅某人,也不可能在关上书本后就掌握了原谅的办法,但是阅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产生了原谅的念头就是一个宝贵的开头。
有一个理论,了解一下可能有助于我们原谅:
新皮质……的一个作用就是收拾传回大脑的“跳跃片段”,把它们之间细微的接口做无缝拼接,让我们的视觉得以连贯完整。但是事实上,这些被加工后连贯而完整的视觉,不一定是真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同一个犯罪现场,不同目击者看到的“事实”可能是不一样的。
当我们在压力状态下,情绪会填补记忆的缝隙,成为我们所认为的事实。我们记忆中的“事实”,是建立在推理之上。
作者说:“从科学理论上讲,我们每个人都在睁着眼睛说瞎话。”
每个人的心中也许都有那么几个无法原谅的人:失职的父母、失信的朋友、决绝的恋人……我们记忆中的事实与他们记忆中的事实是否一样呢?真的不好说。
如何做到原谅,作者提供了一个方法,即“三封信疗法”。
第一封:伤信。对那个你无法释怀的人,写一封信,写出你所有的委屈和愤恨,写到你无话可说为止。(但是不用寄给TA。)
第二封:反信。从这封信开始,理解产生了。假装你是TA,针对你的第一封信,逐条地解释和辩护。其实,也就是换位思考。想象TA的当时处境、成长环境、TA的价值观与性格等等。
作者认为,写第二封信的时候,放松的感觉会随之而来。理解会产生同情,继而产生原谅。
第三封:感恩信。你认为冷酷偏心的父母是否也曾尽力爱你,提供你需要的一切?长期冷落你的丈夫是否给你提供了优裕的生活环境与物质保障?……
不过私以为,做到第二封信就不容易了。这第三封顺其自然,不必强求。
我们的最佳精神状态
我们的大脑和心灵就像是一根橡皮筋。当这根橡皮筋处于自然松弛状态时……我们才有多余的能量去感受到满足、善良、爱。一旦这根橡皮筋开始被不断地拉紧,越是处于压力下的紧绷状态,就越会消耗我们的生命能量。
原谅,是为了我们自己。
放下那些伤,就是为了让我们重拾那些无端被消耗的生命能量。
原谅,并不代表别人打了我们的左脸,我们还要把右脸伸过去;原谅也不意味着必须跟对方和解;而是为了清理过去的坏账,好让我们重整旗鼓,轻装向前。
宽容是强者的特质,弱者无法原谅他人。——甘地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也许是,只有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才能面对自己的内心,才能以谦卑之心去体谅他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