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因为职业的原因,经常有家长或者朋友,来问我孩子报辅导班,兴趣班的建议。补课现象越来越普遍,我们不能避而不谈,那就公开地谈吧。
我记得好像是于丹老师说过,让孩子小时候去学画画,不是为了长大一定要成为画家,学弹琴,不是为了长大一定要成为钢琴课,学写作,也不是为了长大一定要成为作家... 培养一二种热爱的兴趣爱好,然后坚持,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在他们成年以后,遇到挫折,或者烦恼,可以很快地学会转移注意力,消化负面情绪。而不是选择去酒吧,舞厅,赌场,离家出走,暴饮暴食等比较夸张也相对危险系数偏高的方式。
当下的补习班,分二种,一种是文化课,为了初高考提分冲名校,另外一种是艺术特长的,走艺术生路线,还有一些演讲,口才,主播,主持等培养性格。
每年中考,高考之后,网上会有很多状元的资料,有些寒门贵子,从来没有上补习课,还各种家务精通,孝顺,懂事。是否这些个案就说明,所有的补习班存在,都不合理呢?
每个孩子都有个性,特性,因材施教。如果你的孩子周末在家,不是打游戏,就是看动漫,作业还要等到周末的晚上再点灯熬夜。那还不如送到有氛围的场所,去修炼几个小时,每周坚持,每学期都会有所收获。
为什么马路那么宽?山那么高?我们成年人还要去健身房,瑜伽房,说白了,都是人,我们一样缺乏自律性,需要加入团队,一群人一起坚持。
所以,对于补习班,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我只能这么说!
我是一位文化课培训机构老师,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没有编制那种。其实我个人经常思想挣扎,特别每次收到家长的大笔学费,我内心有那么点不安。这教育的投资是值得的,也是奢华的,甚至拼爹娘的。
我常常跟好友谈起这个行业的“负面因素”,因为对于一般家庭来说,额外补习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朋友说我整天瞎想,活简单点,只要好好上课,做好本职工作,尽量关照到每个孩子,就够了。毕竟在这个行业的老师,也有大家不知道的心酸。
有些学生,家长也会问我们,补习班会帮到孩子吗?我只能说,坚持。有时候补课,除了补知识,还有慢慢修炼一种习惯,一种上进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
我是2004年初中毕业,初中三年,我都没有周末。之前写过,那时候我心里肯定怨恨我父母。但是直到我看了四五次《摔跤吧!爸爸》,我才读懂我父亲的良苦用心。他当时让我补课,只有一个念头,即便我是一个山里的女孩子,也要认真读书,尽量接受最好的教育,用知识作为自己应对未来的“武器”。
倘若今天,你们问我,我自己当年补课,学了多少奥数,背了多少词汇,这肯定是个非常尴尬的答案。记得初二我去参加奥数考试,我整个人都懵了。初三学校有个项目,就是通过化学竞赛冲刺黄冈中学,十天啃一本书,后面我实在扛不下去,后来主动退出。
但是在学习的过程,我还是被周围的同学,老师,给熏陶,感染了。因为他们太强大了,太优秀了,所以,哪怕自己走在队伍的后面,也一直都在坚持,默默努力。后来的求学路,那么苦,那么艰难,我一直没有放弃,因为我知道,我那些昔日的同窗,在前面开路呢!
这是我个人的成长之路。在19年前那个乡村中学,我的父母,从牙缝里省钱,支持了我的语数外文化课补习班,从前我不理解,但是今天,我心里真的特别感激。
写此文,我并不是说,建议所有的家长节衣缩食,都送孩子去补课。教育的定义,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能给予比较健全的家庭教育,更多的陪伴和引导,这肯定是最贵的也是最好的“辅导班”。
越来越多的孩子,活成了父母健在的“孤儿”,为什么?家长忙!忙到给孩子点外卖,忙到早出晚归,忙到刷抖音短视频,忙到不知道孩子在哪个教室,忙到对孩子学校的课本作业一无所知。
我们经常希望孩子快点长大,独立生活。可是心里又非常清楚这一天,会来得很快的。基本上初中毕业之后,无论城里,还是乡下,大部分孩子开始经历住校生活,一周或者半个月见一次,父母和子女之间,就开始不断地送别,你只能眼含热泪,看着你的孩子离家去学习,去工作!
回到标题,到底要不要上补习班?我觉得,没有定论,视情况而定。即使报补习班,也不要过量,在家庭的经济能支撑的情况,家长和孩子达成一致,去选择。
不要因为补习班而痛苦不堪,没有必要,适可而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没有错,但是前提是,你的孩子,健康,快乐,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