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觉得,12岁就立志做圣贤的王阳明,在他龙场悟道创立心学之前,一定一直坚守着这个志向,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因为圣贤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其实不是的,完全不是——他曾深陷在不可自拔的自我怀疑和否定里十几年。
王阳明要做圣贤,他那个时代最受推崇的圣贤则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年少的王阳明不可能不关注这个人,也很难不将其作为权威和偶像。于是就有了“阳明格竹”的典故,因为他那时17岁,正如饥似渴地阅读朱熹著作,知道朱熹学说的核心是“格物穷理”——万物之中皆有天理。
盯着竹子看了七天后,他因为劳累过度病倒了,却一无所得,格竹宣告失败。王阳明那时还没有完全明白朱熹的主旨,不知道朱熹主张的是万物各有其理,但合之才是那个最高天理的“一理”。万物之理都体现着天理却不是一理本身,这叫“理一分殊”。真正的格物穷理,是通过博览、广学、深究等,在对分理的不断探究和把握中,最终在精神上贯通到那个最高的一理。
王阳明想通过格竹立刻顿悟最高天理,这是个急性子的人,不好繁琐而喜欢直截了当,就像禅宗的顿悟成佛而不假渐修,而这正是日后的心学之特质。清代学者陆桴亭也说,阳明这样格竹根本就不是朱熹的方式,他无意中用的是禅宗的方法。
格竹失败后,王阳明和跟他一起格竹的伙伴钱氏叹息道:“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对于王阳明,这等于是说,看来我是做不成圣贤的,自己不是那块料。
这就是他的第一次自我怀疑和否定,而且不是感叹一句就过去了,而是成为深深埋在心里的阴影,充满着挫败感和不自信,伴随了他十几年。格竹不久之后,他就放弃了宋儒的格物之学,而转向道家神仙养生之学。
龙场悟道前三十多年的时间,是王阳明的五溺时代,他迷失在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的五种沉溺里。现在我们能知道,他这五溺,任侠、骑射、兵法等可能源于性情和爱好,道教和禅宗则在身体原因和兴趣之外,恐怕更是一种逃避,是一种心灰意冷后的寄托和慰藉。
未成就时的王阳明,其实和我们每个人成长中的心路历程,是一个样。
一晃十年过去,王阳明27岁时,重新燃起修习圣学的志向,不但勤奋读书,还遍寻天下的良师益友,却依旧一无所得,心中充满了惶惑。这次打击他的还是朱熹,王阳明偶然间读到朱熹给宋光宗的奏折,看到那句“居敬持志,是读书之本;循序致精,是读书之法”,他幡然醒悟——原来自己之前学得虽然广博,却没循序渐进,导致自己的学问不精,甚至可以说一无是处。从此他开始有意识循序渐进地穷理,努力使物之理与自己的身心融为一体。努力了很久,物之理与他的心依然判若两物。
这时的王阳明心情非常不好,沉郁之极,心中的挫败感更重了。史书载,他那时深深觉得成为圣贤是需要天分的,言外之意就是自己没这个天分。于是他故伎重演,开始经常在老家浙江余姚游山玩水,偶然中听到老道士讲的养生之道,再次萌发了遁出尘世、隐逸山林的想法。
这还没完。又一晃七年过去了,34岁的王阳明开始和湛甘泉一起提倡圣学,欲挽救当时学者沉溺辞章记诵而不知身心修行为何物的时弊,志气高昂。但没过多久,或许因为自己提倡的圣学被人攻击为博取名声的异端邪说,或许因为宦官刘瑾祸乱朝纲,时局黑暗,他又生起了隐遁之心。这期间他一口气写了七首思念故乡的诗,表达的是奔走穿梭在世俗里,愧对故乡的龙泉山、鉴湖和曾经养病的杭州西湖,愧对那份超脱世俗的情怀……这已经是龙场悟道前夕了。
直到龙场悟道,王阳明才算彻底坚定了自己的儒家圣学志向和道路,终于没有辜负从少年时代即萌生的理想,完成了自己最好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需要记住的是,能够使人一生念念不忘的,只有初心,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只有不遮蔽最真实的自己,也才能必有回响,方得始终。其他一切,或长或短,或深或浅,聚散阴晴,终是流烟。
王阳明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不应该到外界去寻找,而应该往自己的内心寻找。惟有把握了内在,才可能获得外在的成功。
每个人的内心,都潜藏着巨大的实现潜能,所谓“人人可以为尧舜”“佛在心头莫远求”等等。
德山和尚是龙潭禅师的弟子。一天晚上,德山侍立在师父身边。龙潭禅师说:“夜深了,你回去吧!”
德山向师父道了晚安,然后走出去,但很快又回来了,说道:“外面太暗了。”
龙潭禅师便点了蜡烛递给他。德山伸手刚要拿时,龙潭禅师却又一口气将其吹灭。
德山当下大悟,明白师父点化自己:关键是要寻找自己内在的光明,把自己照亮,照亮了自己也就照亮了别人。
王阳明的临终遗言是“此心光明,夫复何言”,内心的光明足以穿越尘世的黑暗和寒冷,带来自由与安适,又何必多言!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
内心不渴望的东西,不可能靠近自己。
你能够实现的,只能是你自己内心渴望的东西,如果内心没有渴望,即使能够实现的也实现不了。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东西,都是自己播下的种子。人生是由自己创造的,改变我们命运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内心。
内心的愿望和渴望就原样地形成了现实中的人生。在想要做成一件事情时,首先应该想想自己要这样做或那样做,并愿意付出比其他任何人都强烈,甚至粉身碎骨的热情,这是最为重要的。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