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杨德昌是个优秀的导演!

这是我看过的最长的电影,看完以后觉得似乎不够长。

这个电影就像台湾60年代的百科全书,反应了很丰富的社会问题。看名称会猜测会不会很惊悚,但实际它的很多镜头都很明亮。CC修复的很好,画质清晰,没有电影拍摄年代久远的感觉。

它有很多切入角度,怎么切进去谈感受,应该都很像样。

我想说的一个角度是原生家庭。

每个人知道了原生家庭的概念,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怨怼。这很正常,推卸责任原本就是人的惯常反应。不过,如果持续太久伤害的还是自己。

人都想要公道,所以,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自己是那个时候的父母,自己会不会做的更好?

小四儿最终杀了人,很多人说,是因为没有人给他一个好的引导。那小四儿的父母在干什么呢?

他的父母是1949年百万人口迁居台湾之一。对普通人来说,选择迁居不过是希望自己,也希望下一代能过上好的生活。但是,那个时候的台湾,很多问题。比如,和当地人融入的问题,比如社会等级问题等。他耿直的理想化的父亲在那段时间刚丢了公务员的饭碗,他的母亲一直没有拿到学校的聘书,父母一脑门的官司,怎么去苛责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更好的情绪去关注孩子?

家庭的问题最终是社会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影射,孩子世界是成人世界的影射。

杀人的是小四儿,最终杀人的是那个社会。

我最喜欢的是这个电影的开头和结尾,特别是小四儿动手杀人的镜头。导演几乎用整个电影在铺垫,只有最后几分钟,没有特写。在那个广角镜头,能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没人关注到一个少年正在用刀捅一个女孩,哪怕最后女孩倒地男孩浑身是血的站在路中间,也没有一个人上前。

我很喜欢电影的英文名字:《A Brighter Summer Day》。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