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一部小说——《追风筝的人》。讲了阿富汗街头两个追风筝的少年的故事。
故事从童年回忆开始,“我”是一个富家少爷,我叫阿米尔,父亲在当地很有名望,家中有位仆人名唤阿里,阿里的儿子叫哈桑。说起哈桑,和我非常有缘,“我”跟他同一年出生,同样一出生就失去了妈妈,而且是喝同一个女人的奶长大的。哈桑为人忠诚、善良、勇敢,但是身为他从小玩到大的“朋友”的“我”,显然没有做到。在“我”十三岁生日前的冬天,放风筝比赛时,我亲眼目睹了哈桑被别人强暴,而“我”仅仅冷眼旁观,任由其发生。从那以后,“我”的玩伴不在了,“我”也不想再找他玩了。由于逃不过良心的谴责,“我”在我生日那天,将生日礼物放在哈桑的房间,打算以偷窃之名将其赶出家门。但父亲相信哈桑不会偷窃。当父亲问他的时候,他却承认了。
作为读者,读到此处,我潸然泪下,心中想: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做到了。他显然明白了一切,没有申辩,并且为了阿米尔的“眼不见为净”,他走了。生活的苦难可能会令孩子过早地成熟,过早地变得坚忍,这就注定他可能比同龄人忍受更多的酸楚。
哈桑离开了。这时,因为战乱,阿米尔跟他父亲辗转逃到了美国。在美国的日子风平浪静。后来从父亲故友那里,阿米尔得知,哈桑被塔利班政权无情地杀害了,而他的孩子现在在喀布尔受难。阿米尔拆开哈桑的信,信中他依然关心着他的阿米尔少爷,盼望能够再见。他还控诉塔利班政权的残忍冷漠。信中,还附着他们一家人的照片…….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战争的残酷。战争给人带来的是什么?是杀戮,是痛苦,是贫穷,是饥饿,是背井离乡,是流离失所,更是让一个从小远离故土的游子重新踏上他面目全非的故土,嘴里说:“在我的故乡,我好像成了一名游客”的自嘲。
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人们,因为战争,境遇完全不同了。当我们还在为生活琐碎烦恼焦虑时,那些深陷战争中的人们,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人们他们所担心的是下一刻自己会不会踩到地雷、导弹会不会落在他们的屋顶。
历经千辛万苦,阿米尔救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并将其带回了美国。我比较喜欢电影版的结尾。电影结尾,阿米尔和索拉博来到公园放风筝,一样的风筝比赛,一样的满天五颜六色的风筝,仿佛回到了当年阿米尔和哈桑的片段,当风筝线断的时候,哈桑奋不顾身地挤到人群中,回头向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当阿米尔和索拉博的风筝把对方的线弄断的时候,阿米尔问:“你希望我去追吗?”索拉博点头了。追风筝的阿米尔像当时的哈桑一般灿烂地笑着,回头向索拉博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就像译者所说:“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友情、亲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了他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阿米尔要追的不仅是风筝,是友情,是哈桑赋予他的美好的童年,是自我良心的救赎,应该还有他作为一名阿富汗人梦想中蔚蓝天空中风筝自由飞翔的美丽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