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最早期的淘宝用户,因为对上面的商品抱有怀疑的态度。比较喜欢京东,产品质量有保证,速度快。但是最近两年使用淘宝越来越多,特别是装修的时候,发现淘宝能找到的商品超出想象,几乎是什么都能找到。当然,淘宝还是存在着很多的槽点:假货充斥、价格虚高、好东西埋得深,等等。
不过,对于淘宝这样巨型的商业体,始终没有见到过像样的分析和研究,它究竟是如何占据了我们的购物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偶然间看到黄若写的《我看电商》和《走出电商困局》,花了两个下午把两本一起看完了,虽然不是事无巨细的描述,但也看窥个大概,特别是很多零售知识和见解值得细细阅读。
我曾经做过3年零售和商业地产行业的咨询工作,接触过不少的零售和商业地产公司,平时也经常留意零售的发展和变化。在看这两本书的时候,其实我是带着一些疑问或者好奇的:
1) 电商和实体零售有哪些区别和共性?
2) 未来的电商发展方向和趋势是什么?
3) 典型的电商企业都采取了哪些商业策略赢得市场?
4)线下的超市、大卖场如何拥抱电商?百货、购物中心如何拥抱电商?
5)新零售如何结合线上和线下?盒马鲜生是否符合新零售趋势?
6)汽车电商会如何发展?
《我看电商》中确实回答了上面的一些问题,也有几个问题并没有涉及,但是并不影响阅读和有益的收获。因为书中内容比较广泛,接近谈话体风格,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分类和脉络。我试着把这些内容打散后按照一定维度分析如下:
1)作为一本商业书籍,必然会有很多案例分析。书中案例大多来自零售和电商行业的典型企业,也是作者接触或工作过的企业,包括沃尔玛、亚马逊、ebay、淘宝/天猫、京东、当当、凡客诚品、屈臣氏、易初莲花、苏宁易购等。
其实还有很多经典的零售巨头同样值得列上,如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宜家、ZARA/H&M/UNIQLO、无印良品、全家、大润发等,他们都值得零售业同行学习。
顺便分析一下作者的职业轨迹,从国外的零售商易初莲花到国内的零售商家世界,然后到电商淘宝,再到当当,最后做投资人,是每个阶段分明,不断求新不断上升的过程。
2)零售是个多样、创新的行业,并不是买卖这样的简简单单。零售的模式和业态根据市场需要可不断创新,生发出各种不同的形式。作者将零售业汇总成两种模式:买手制,也就是买卖业态,以及平台制。
放在线下,买手制就是超市、大卖场、百货等,把商品采购进来,然后卖出去;平台制就是购物中心、各类交易市场等,把门面或商铺租出去。放在线上,买手制就是京东这样的B2C平台,平台制就是淘宝这样的C2C平台,但是像天猫和京东开放平台这样的B2C其实也是平台制,靠租金收入。
那么两者有何区别呢?买手制需要根据市场需求采购商品,负责销售和促销,减少库存促进周转,总之承担各类经营的风险。平台制则主要吸引人流,运营好整个商场或市场,不承担商品相关的风险。作者显然是比较偏向买手制,这也是他坚持要做天猫的原因之一。
我过去接触的更多是平台制商业地产企业,他们会更关注商场的目标人群和人流,通过恰当的商业定位来吸引到周边的人群,通过通过招租合适的商户来达成设定的商业定位。公平来说,运营购物中心也是很考验能力的事情,很多购物中心都是多年亏损的。
3)淘宝和天猫是这本书分析的重点,在回顾淘宝和天猫的历史中展示了电商的商业逻辑和商业策略。首先,在淘宝和ebay的市场争夺战中,淘宝凭借着符合中国市场环境的一系列商业举措和策略,击败了竞争对手,包括了免费策略、在线沟通工具旺旺、在线支付工具支付宝、金字塔评价体系、独特的盈利方式等。
A. 免费作为互联网产品的一大杀器,几乎大部分互联网企业都有使用。淘宝通过免费开店、免费展示商品等一系列免费措施,大大降低了开店的门槛,吸引了大量小商家和个体生意户。打破商业规则,制定新的游戏规则,这似乎是后起者屡试不爽的武器。
B. 在淘宝和京东购物的一个显著差异是,你和淘宝卖家的沟通更多,这一般都发生在旺旺上。你可以问关于商品规格的问题、价格的问题、运费的问题、售后的问题,这大大减少了买错的可能。作者认为淘宝把成千上万的销售服务人员成本转嫁给了卖家,是不合理的。其实线下店面也是会招聘销售和服务人员的,他们也提供了对应的客户价值,是可以理解的。
C. 中国向来缺少商业信用,收了货不给钱,收了钱卷款而逃,一直都在发生。一般都是钱在谁手上,谁就是爷,要想法律维权也是无门。淘宝通过推出支付宝,很好的解决了这个信用问题,保证了买卖双方的利益。
D. 皇冠十年老店,这是表达在淘宝上商家信誉和品牌的一种典型方式。通过建立金字塔式评价体系,让商家更倾向于在淘宝平台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高的级别,吸引到更多用户。
E. 淘宝一直都没有盈利,一直在探索合理的盈利方式。曾经尝试过不同的盈利模式,比如在三年免费期后开始尝试收费,学习百度进行搜索排名收费,基本上都受到了众多卖家的强烈抵制。最后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收入模式,就是通过像直通车这样的广告和其他卖家服务,取得了高额的收入。当然这也是被诟病的一点,很多小卖家成为牺牲品,无法支付流量的费用而亏损,或者支付流量费用不足收入而亏损,最后只好结束营业了。
4)创立天猫是作者在淘宝最重要的一段工作。作为线下零售人,相比于淘宝,作者更倾心于天猫这样更专业的零售方式。作者把自己在线下零售的工作经验融入了天猫的体制和设计上,虽然天猫几经周折,最终的一些规则和设计也的确是和作者当初设想比较接近或者一致的。
当时按天猫的重要程度设计了三套方案:独立域名、首页独立入口、独立频道。最初的决定是独立频道,到现在已经是独立域名,重要性随着销售比例在不断提高。
最初就设计了对商家性质和资质进行认定,陈列的同类商品数量控制在1+3内(厂家+授权经销商),到现在发展到3+3内。
盈利模式是销售扣点,并按照不同品类设置不同的佣金比例,如手机话费为0.1-0.2%,数码产品1-4%,服装和化妆品5-6%。这种方式沿用至今,具体的佣金比例有所调整。
当初设计的促进二次购买的积分体系,积分可以直接抵扣二次消费,就在最近被修改了,去除了直接抵扣的部分。7天免费退换货服务扩展到14天。
这当中,最大的三个争议最后的结论都是和作者当初的设计是一致的:是否关注商品的源头(是),是否限制供应商数量(是),是否独立域名(是)。可以看出,作为一个产品或者企业的设计初创者,制定合理的、适合未来发展的规则和制度是多么重要,这些就是未来的蓝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