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教学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也需要及时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们的主动学习兴趣为主,提高学生们的历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能够通过创新教学手段,营造更加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高中历史新课程高效教学。历史故事作为历史内容的主要载体,将历史知识以更加完整的逻辑梳理,具备更高的可读性、系统性,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模式,学生也能够在解读故事的过程中高效记忆历史知识,具有深刻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历史故事;高中历史;教学作用及策略
高中历史作为高中时期重要的人文学科,对于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历史涵养等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刻意强化了历史学科的学科特性,将其视为教学环节中的组成环节,将其与高考直接挂钩,由此造成很多学生对历史产生了错误认识,如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学会历史等。其实中华民族文化悠久,承载了中华子孙上千年的精神内涵,历史作为一种记录载体,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历史故事作为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教学作用。
1、高中历史教学问题
1.1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之前,高中历史教学还是以注重学生的考试为主,毕竟学生们面前还有高考这一座大山。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以及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对学生们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育人才是根本,教师们一味给学生们灌输大量的历史知识,但是没有考虑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否能够适应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们的长期发展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
1.2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
分析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可以很明显地发现,教师们大都是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历史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是沿用历史概念、历史事件讲解,然后让学生们将所学知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下来,最后通过相关习题进行巩固。但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如果全部都用一种学习模式进行学习本身也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故教师们理应结合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
2、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2.1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历史也需要兴趣的引导。历史学习大都需要和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和历史意义结合起来,如果遵循传统历史学习模式,那么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改用历史故事教学法,那么就是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融合在趣味性故事当中,让学生跟随故事情节不断想象,让学生能够在好奇心的引领下主动探究历史文化,很多学生在聆听历史的故事过程中还会产生出讨论欲望,从而使得课堂氛围变得异常活跃。
2.2提升学生的历史自学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强调要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但是不难发现大部分高中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还是比较高的,他们少愿意主动阅读历史教材,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本身具有学习惰性,另一个原因则是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大都是单独以知识点呈现的抽象知识,不具备自学性质。历史故事则是关注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逻辑性,保持历史完整性,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同时具备较强的阅读效用,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故事感受到故事学习的乐趣之后,就会产生探究故事背后历史知识的欲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自学能力。
2.3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理解
很长时间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过分参照历史教材,教材虽然是经过精心编排的,但是有些内容还是不适用于教学的,加上教师自身缺乏教学创新的能力,导致很多学生对于突如其来的历史知识消化不了。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融入历史故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每个历史故事都具有其蕴含的道理,学生只需要通过认真故事,一定能形成一定的看法,从而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感受到历史学习的魅力。
3、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策略
3.1课前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历史探究兴趣
课前导入环节对于整个课堂教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开始就意味着已经成功了一半。教师直接导入历史知识,对于学生们而言,是需要对抗自己的学习惰性的,而且大部分学生都对这样的形式具备反感情绪,因为大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教师一讲历史知识就犯困。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负面反馈,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反馈。历史故事恰好具备这样的教学功能。
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相关内容的时候,考虑到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变化,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还要了解孔子、老子学说等思想主张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在于把握战国时期的主要变化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难点在于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实施变法的必然性。
教师不妨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融入历史故事,在课前导入环节作为教学要素展开教学,如以孔子的故事为引子,先播放电影《孔子》的精彩片段,然后将孔子的故事的文字版切到多媒体课件上,教师同时口头讲述:孔子出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这一年是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距现在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光景。孔子父母结合由于不符合那个时代的礼制,因此,他和母亲过着很不如意的生活。加上父亲早逝,这使得孔子思想上早熟,善于谨小慎微,遇事爱思考的习惯。小时候的孔子,常见的就是祭祀的仪式,孔子模仿祭祀的礼制做些游戏,这就是他常做的也几乎是唯一的游戏了。鲁国虽然是个小国,但文化遗产却是很丰富的。季扎在孔子很小的时候就来到鲁国。对于这个前辈,孔子还是很钦佩的。孔子对诗歌的见解,特别是认为民歌“愉快而不淫荡”就 是得益于季扎。晚年的孔子系统整理《诗经》的乐歌,就是在这种重视音乐的气氛中获得的动力与鼓舞。而且,鲁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深刻地影响了孔子,使其创立的儒家思想建立在浓 厚的文化底蕴上。然后适当设置提问:1.同学们故事中的公元前五五一年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2.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又是在何种背景下提出的?3.为什么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但文化遗产却是很丰富的?然后让学生先尝试回答,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们共同进入历史学习寻找答案。
3.2教学过程中引用历史故事,加深学生的历史感悟
课堂的正式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了,在该环节学生需要掌握大量历史内容,大部分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实不相瞒很多学生都出现了记忆混淆的情况,甚至出现被动放弃思考的情况,这样的学习大都属于无效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历史故事的导入节点,保证历史故事能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教师们值得思考的教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一是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二是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措施、目的,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体会变法变革者的社会责任感;三是了解北宋与辽、西夏、金的关系。不难发现王安石变法这一部分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教学作用,故当教学进展到一定进度之后,就可以导入王安石变法的完整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内容。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年轻时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一、青苗法。这个办法是他在鄞县试用过的,现在拿来推广到全国实行。二、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民户按贫富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四、方田均税法。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五、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家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个当保丁,农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王安石没办法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到第三年(公元1076年)春天,再一次辞去宰相职位,回江宁府去。结合故事的来龙去脉,学生需要进行一定的自主分析和探索,直到学生能够联系故事明白宋朝的整个政治局面变化为止。
3.3课后让学生学习历史故事,构建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课后学习是学生巩固历史知识,应用历史知识的重要环节。不少学生还可以利用课后时间主动学习历史,达到增强历史底蕴、扩大历史知识面的作用,日积月累之后,就可以实现提升自己历史成绩的作用。如教师前期引导学生每日都要读一篇历史故事,然后写下故事的概括性内容,并从中提炼出历史知识,尝试从历史角度分析历史故事;后期,等到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历史故事阅读,以此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
4、结语
历史故事作为一类重要的教学资源,不应该被埋没,高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历史故事的教学价值,将历史故事合理渗透在整个历史教学环节,如课前导入与所学内容贴合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借用故事拓展教学内容,课后拓宽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