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以前听这一章没听懂,很难理解,这次田老师举例讲解浅显易懂,终于理解清楚。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不在于我们教了她多少内容,而在于她能吸收多少。
田老师通过一个例子解释了这一套理论:小朋友一出生喜欢吮手指(原有图式),再接着开始吮吸奶嘴,吮吸妈妈的乳头,丰富了吮吸的动作(同化),有一天拿了个粉笔也开始吸,发现不好吃,改变原有的思维,原来有些东西不可以吸(顺应),从而实现平衡。(平衡)。
1. 图式: 是指先有的思维结构和水平。
2. 同化: 把接触到的新鲜事物(环境因素)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丰富主体的动作。
3. 顺应: 一旦环境因素与主体先有的图式不匹配,导致主体不平衡,主体就会发生改变
4. 平衡: 改变后可以达到主题与环境的平衡。
心理发展观的应用
1. 小学生兴趣班
例如现在政府在大力管控兴趣班,也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很多家长喜欢拔苗助长(唉……我也是其中一员)。可孩子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图式,当她还没发展到那个阶段,还没有对应的图式来接受对应的内容,这时候孩子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顺应,从而实现平衡。而一旦孩子到了对应的发展阶段,有了对应的图式,学习起来也就容易很多。
2. 企业培训
学习发展观同样适用于培训。培训讲师要注意,培训效果评估并不是评估我们讲了多少,而是学员吸收了多少。比如有些培训有前提要求,学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参加培训。主要目的是建立他的对应图式(思维结构和水平),若是有些人未满足条件,学习起来一直使用顺应模式,讲师和学员都很辛苦,不同频。讲师还可以有另外一种方法,例如专业知识学员没有对应的图式,可以采用打比方的方法,把知识对应到学员的现有图式中去。
总之皮亚杰心理发展观认为只有学习内容与现有图式匹配,才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2018.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