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最近,有个图在网上特别火。丨
这个图上来之后,很多爸爸妈妈都扶着墙捂着心口大喊是的是的,就是这样的,于是衍生出下面很多浑水摸鱼的。
@Tulip99113:已转发到朋友圈.今天公布期中成绩,这简直就是给我一颗救心丸
@雲淡風清-1788:谢谢,同样宽慰到我了
@赵样好:孩子才幼儿园,也在想象她以后各种的可能,看到别人送孩子学这学那,就怕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看到这里,淡然一笑。
@小豆芽等闲:嗯嗯,娃儿能考几分就考几分,作业不工整就不工整,统统接纳,反正世上最不平凡的美是家里的美。
我觉得这就属于被曲解了,人家校长说的是没有这方面资质的孩子,你们意会言传的,怕是和资质没有关系,纯是给自己强行安慰吧!
前天是周末,陪着孩子一起去早教班,碰见了一个妈妈,孩子们在里面上课,我们在外面闲聊,聊到了这位妈妈家里的老大,原来今天带来上课的是家里的二宝,她说老大是个男孩子,今年刚上了初中,高大帅气,喜欢打篮球,原来在小学,一直是班里篮球队的小主力,这上了初中,优秀的篮球队员也多了,为了这次年级的篮球队选拔,孩子每天下课后都会在篮球场上锻炼,可效果不是很好,周末回到家,情绪也比较低落。
眼看再有一个月就要选拔了,坚持锻炼了一个多月的儿子昨天突然给妈妈说,不想参加选拔了,在妈妈的再三追问下,儿子说:和我打配合的说我技术太差了,让我感觉很难过,去了也是拖大家的后腿。
这位妈妈有点忧心忡忡的告诉我,我当时就告诉他了:没事,为了小升初考个好成绩,咱们都一年没有打篮球了,现在有点生疏了,何必和人家比呢?
见儿子不说话,妈妈又补充了一句:不要和人家比弱项,我们学习成绩还是很好的啊,前几天月考你不是还考了前几名的吗?
儿子点点头,仍然没有说话,这位妈妈又接着说了下去:要不咱们就不参加选拔了吧,刚好你也不想去,咱们把有限的时间节省下来,把学习搞好,其他的都可以等以后再说。
儿子更沉默了,低了头没再和妈妈聊天,站起身回了自己的房间,这位妈妈有点迷茫的对我说,孩子们到了初中,慢慢的叛逆起来,我都不知道说点什么才能说到他心里,昨天我说的那些话,就是想安慰他,可感觉,他根本没听进去,情绪还是很低沉。
丨她的这些话,
我们是不是很熟悉?丨
丨做不好也没关系,
妈妈会支持你。丨
丨不要和别人比,
要多看自己闪光的
地方。丨
丨别难过了,你自己心里清楚就好了,
你开心妈妈就开心。丨
这些话熟悉极了,我们在不知道多少教育课堂上都听过,多么像上面留言的那些爸爸妈妈们,孩子,只要你开心就好,仿佛复旦二代那个五岁孩子的逆天简历下的生活,就一定不是快乐。
快乐到底是来自于什么?来自于自我安慰?是来自于自我放纵?来自于自我麻醉?
一定不是,人最高级别的追求就是心流的体验,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定义心流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而使心流发生的活动就是,我们做的是我们倾向去从事的、专注一致的、可以长时间从事而不感到时间流逝的、可以通过不断练习完成一定挑战的活动。
而这位妈妈在尽所能的安慰了孩子之后,并没有收到她所期待的效果,就是因为她没有捕捉到孩子的重点,在孩子不开心、想放弃的背后,是对篮球的热爱,是对长期锻炼没有达到自己要求的沮丧,是暂时技不如人的不服气,是想要延续原来的运动能带给他的荣誉感。
这个重点,不是妈妈的安慰就能够解决的,需要孩子自己去探索,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去探索自己的潜力,突破自己的瓶颈,至于是坚持还是放弃,都应该是孩子自己做的决定,我们所要做的,是用你温暖的目光去关注,用你的语言去鼓励,还有默默的支持。
再看看我们自己呢?引用一个不算恰当的例子吧,奇葩说里面有一集,是高晓松怒怼清华学霸梁植,其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梁植:我叫梁植,27岁,现在在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读博士三年级。我现在有很大的纠结,因为我明年面临毕业嘛,我本科学了法律,硕士学了金融,博士学了新闻传播,我在想应该做什么样的工作,会让这三个专业都发挥作用,自己也很开心,我想三位导师比我熟悉的多,所以今天来挺想问问三位老师,你们觉得我可以有什么样的尝试,做什么样的事,能跟我之前的经历更有关系?
高晓松:一个都读到博士的人了,还要去问别人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干嘛?”一个人读到博士还问这个问题,所以想了一辈子,其实啥也没干。你就是北京话说的那种“我干什么成什么,但我啥也没干,所以我啥也没成。”
从梁植的自我介绍来看,那妥妥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27岁的清华博士,简直不能再优秀了,可是,却一样迷茫,对未来的认知,还不如前天那个为了自己锻炼效果不好而郁闷的初中孩子。
不是吗?这些话你肯定熟悉。我们身边有些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都经常说:
丨哎呀,怎么样不是在干活挣钱,能混下去就好啦!
那为什么一直在跳槽?丨
丨哎呀,最近忙死了,我天天只想回家睡觉什么都不做!
那为什么夜晚灯下你还在加班?丨
丨哎呀,那个东西太贵了,我觉得性价比一点都不高!
那为什么一个人看手机的时候还在偷偷翻着它的图片?丨
我知道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从里到外都透着里不自信,但内在总憋着点不服输。
如果梁植真的没有一点理想或则方向,他不会去参加奇葩说,他不过是想在那里找到肯定,找到自己想要追求的,而理想这个东西,他肯定小时候也找过,但是,在成长中,走丢了。
我自己知道,我能力有限,但孩子们是具有无限可能的,我们可能不知道孩子最大的优势在哪里,所以我们给孩子报兴趣班,通过专业的人引导,希望能发现孩子的天赋,但即使是天赋,也需要孩子内在驱动,先有我想要,才有我付出;有付出,才能得到回报;得到回报才能获得成就感,而这一路的过程,一定能给孩子带来心流的体验,让孩子更加自信,面对以后的人生也会有更多的选择。
那个劝孩子放弃的妈妈,当年是不是也有一对爸爸妈妈在她的小时候说过同样的话?因为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往往意味着冒险,而父母出于爱,总想给孩子安全,甚至想替他们走弯路,让孩子一路顺风到达目的地,那,我们孩子学走路的时候,你是抱着他学会了走路,还是你放开手,在不远处等待他慢慢走过去呢?
我们不应该拿自己的有限认知去代孩子做无限可能中的那一个选择,还是应该更多的去支持孩子,哪怕这个理想不切实际,不满足我们的要求,也绝不应该放任,就像学走路一样,我们放开手,在不远处等着孩子,等着他自我体验,自我了解,然后在孩子呼唤你的时候,很近、你就在他身边,扶他一把,然后让他能走的更远。
自我麻醉的放手不管的孩子,也许会带你吃牛肉丸子小龙虾,但也有可能让你去给他们天天送饭。
所以,嘴巴上说着孩子一定是来报恩的,随他去吧的你们,心里一定还在暗暗的努力吧。
而那些真的对孩子怎么样无动于衷,满足于自我麻醉的家长,你们欠孩子一个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