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外国高等教育史》第二次修订版在北京大学出版社付梓。本书最初于2003年11月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公开发行,是当时国内第一部外国高等教育史。此后,《外国高等教育史》一书成为许多高校高等教育学等专业使用的教材或参考资料。2006年教育部将本书的修订版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年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了第二版。
本书的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书力求全面描绘外国高等教育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使读者对外国高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有一个较为清晰和完整的把握。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本书认为,我们今天的大学(university)机构最初产生于欧洲中世纪,尤其是源于法国巴黎大学的办学模式。巴黎大学不仅影响了英国和德国大学的形成,到19世纪初期,还与英国和德国的大学构成了外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最基本的三大模式,进而推动了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众多国家和地区近代高等教育机构的出现。从19世纪后期开始,美国、苏联和日本在参照法国、英国、德国或其中某一国家的高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创办了各具特色的近代大学,建立了近代高等教育制度,进而又影响了其他国家和地区近代高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本书力求避免“西方中心论”,在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中,勾勒了古代“高等教育”的起源,对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传授高深学问的机构,希腊化时期的亚历山大里亚博物馆,以及伊斯兰文明对欧洲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影响都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第三,在考察某一时期或特定国家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变化之前,本书尽可能地把某一时期或特定国家高等教育的变化发展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探讨社会发展背景与高等教育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高等教育政策与高等教育现实发展之间的相互关联。
第四,本书同样重视探讨高等教育历史变化与高等教育现实改革之间的关系问题。实际上,从一开始所有执笔者就从未单纯地罗列史料,而是始终将各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与其高等教育的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考察,力求发现历史与现实的连接,尽可能地分析和讨论各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是如何影响其当前高等教育的特征形成以及变化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本书不是仅仅根据史料描述历史,也通过各位执笔者的视角和主观理解阐述外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及其赋予今天的意义。
第五,除了宏观地描述特定时期或某一国家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之外,本书还深入高等教育机构内部,尽可能从高等教育机构和管理体制,尤其是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揭示某一时期或特定国家高等教育变化的内在本质。此外,本书还对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和高等教育流派等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力求使读者对外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例如,本书第五章的部分内容介绍了纽曼(John HenryNewman)的大学教育理念,分析了其理念与今天的博雅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第六章相关内容阐述了福泽谕吉和森有礼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如何影响了日本近代高等教育理念的形成。在有关美国的部分,本书不仅介绍了美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些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的理论和学说,还分析了美国不同历史阶段中形成的主要高等教育思想流派,以及其特征、变化和对美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
第六,尽管某些章节缺乏必要的数据,难以保证全书都依照统一的口径进行比较分析,但在整理和运用史料的基础上,对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变化进行量化分析是本书的又一特点。
第七,从一开始,全体执笔者就约定,在参考和借鉴国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尽可能利用第一手资料,描述高等教育历史的真实面目。同时,我们始终关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向,尽可能地将这些成果和动向反映在这一版的内容中,力求本书能够保持较高的学术性和科学性。
总之,避免主观和空洞的议论,从研究者的角度,尽可能客观、清晰、全面和科学地描述和分析外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是我们全体执笔者自始至终追求的目标。尽管由于水平有限,本书许多地方还不尽如人意,笔者相信,全体执笔者都做了最大的努力。
黄福涛
2021年8月于日本广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