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新政,期待父母“四增”
——精豆一班第三封家校信
精豆班的大朋友们:
大家好!
短短一周时间又过去了,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我们学完了识字第一单元,开启了拼音单元的学习。在识字单元的学习中,一多半孩子的书写有了运笔的意识,如顿笔收笔,“口”“田”的两侧内收,“撇要带尖,捺要带角”等,都有所体现。拼音教学中孩子们有学前班的基础,目前还没有发现什么困难。
除此,上周学校践行“双减”新政策,开始了“课后延时服务”。一二年级不再布置家庭作业,孩子们可以不背书包回家,家里没有了指导作业的鸡飞狗跳,多了我们期待的母慈子孝,这对于和谐家庭的建立,的确是很重要的举措。
为了让一年级的娃娃在延时服务课程中享受更多的快乐,收获更多的知识,我初步尝试了共读绘本和音乐两门课程,这三天的效果还是挺不错的。往后我会尽我所能,让课程更加丰富,更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发展。
不过,“双减”教育新政出台后,我还是看到了两类家长:一类是当甩手掌柜,把教育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寄托在学校。对孩子不管不问,不陪伴,不关心。另一类是已经患上“教育焦虑症”的父母,最容不得孩子“闲”下来。老师不布置书面作业,就想办法在家里给孩子“加餐”——刷题、写生字等等。
那么,“双减”推出后如何实现孩子高质量的成长呢?“双减”后,家长们该在哪些方面着力呢?今天我给大家推荐“四增”的做法。
一增:增加伙伴关系的亲密度
父母是孩子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伙伴。也许有家长说,现在孩子学习的东西自己已经不会辅导了,如何陪伴、对话?其实父母和孩子学习的对话,并不在于某道题如何解答,某个知识点如何掌握,而在于给孩子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状态的示范。
高质量的陪伴,需要父母们做到“三不”。
一是不要无休止的唠叨。
孩子的叛逆,是对父母的唠叨、数落行为的反感。别以为苦口婆心就是对孩子的好,很多孩子跳楼、弑亲事件,都是因为父母苛求式的唠叨引发的。
二是不要让陪伴的时间缩水。
陪伴孩子的投资是有价值的投资,亲子关系是要用时间来维持的。如果一个家庭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不要指望孩子有多优秀。
三是不要给孩子反向的示范。
如果父母回到家中总是手机不离手,追剧不停歇,甚至打牌成了瘾,这样示范的“毒化”作用十分明显。只懂得回家休闲享受的父母,培养不出勤奋刻苦的孩子。父母应该陪着孩子一起完成“和大人一起读”(咱们班上孩子有几本《跟大人一起读》,薄薄的,挺好的一本书。),和孩子一起做做家庭小游戏、小运动,和孩子一起聊聊生活中的趣事。
当然,父母们还应该帮助、鼓励孩子找到同龄的玩伴、学友。
二增:增加亲子阅读的饱和度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书读得多的孩子,眼中自然有光,生命的气息也会与众不同。最近几年社会上流行这样的说法:得阅读得语文,得语文得高考,得高考得人生。阅读无论是对心灵的滋养还是应对现实考试,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双减”可能会少了书面的家庭作业,但绝不会少掉大量的整本书阅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一二年级要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文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这5万是下限,是底线,多多益善)。
“双减”后,学生多出来的课余时间,父母们应该懂得用经典作品阅读来填补。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离不开父母们的“如影随形”。
阅读是父母帮助孩子成长、自己不断成长最廉价、最便捷、最有效的路径。父母不热爱阅读,孩子也很难爱上阅读。
因此,要想孩子成人成才,父母要挤出时间陪孩子读书,腾出柜子给孩子装书,养成习惯陪孩子坚持。
三增:增加日常生活的体验度
在我们身边并不缺少这样的例子:家长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把孩子送进了理想的大学,然后参加工作。但到了谈婚论嫁,才发现孩子的生活能力太弱,甚至连谈恋爱都是低能的、无趣的。这样的教育能算是成功吗?
让孩子学会生活,主体责任不在学校,而是家庭。“双减”实施后,父母们应该帮助孩子真切地迈进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之门,充分融入其中,感受日常生活浓烈的烟火气息。
四增:增加艺术修养的感受度
有人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每周参加音乐活动三次的学生,在数学、阅读、历史、地理测试中的成绩,要比那些不参加活动的学生成绩平均高出40%。
对家庭而言,艺术教育是日常生活的诗意化,是道德教育的愉悦化。无论是冲着提高学业成绩,还是涵养孩子的灵气 ,“双减”后,父母都应该抽点时间,找点空闲,陪着孩子听听音乐,看看电影,逛逛画展,泡泡图书馆。
朋友们,教育不是一场比赛,而是一个慢慢熏陶、逐渐内化的过程。让我们落实“双减”新政策,践行“四增”,让教育回归本真,重建教育良好生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自主游戏、自由成长,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
您真诚的朋友:梁娜茹
2021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