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薛侃录的第三十四篇原文见下图,这一篇的文字内容很多,而且也需要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关联,才能更好的理解,如果您一直有看我的文章,希望您能先花点时间看看原文。
仔细读完这一篇,我在心里反复的赞叹王阳明的领悟能力,他仿佛看待很多事物的时候都能够想得比别人更深一些,理解得也更透彻一些。
对孔子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颜回是孔子的弟子,同时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他十四岁就拜孔子为师,终生事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极富学问。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为好学仁人。
不幸的是,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就全白了,很早就去世。颜回死后,孔子万分哀伤,他还曾对人说:颜回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只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之后再没有发现比他更好学的人了。被孔圣人如此称赞,可见此人的修养非比寻常。
而今天文章里的这一大段文字,其实是由孔子和颜回之间的一段对话而起。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意思是:颜渊问怎样去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朝的历法,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音乐就用韶和武。舍弃郑国的乐曲,斥退小人。郑国的乐曲靡曼淫秽,小人危险。”
后来朱熹将孔子跟颜回说的这段话奉为圭臬,王阳明的学生就这个事情向王阳明请教,王阳明透彻的分析出来,孔子的这段话虽然很有道理,但是这段话只是说给颜回听的,并不是一个治理国家国家的准则,是因为孔子对自己的这位学生非常了解,已经知道他的品行和学识到了什么地步,这句话仅仅只是对颜回的一个提醒,希望他能够在这些方面多做一些注意。
孔子所说的“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指的是要方便天下之人,保持勤俭,注意行为规范,不可贪图享乐。禁止奢靡,远离小人。这些都是对个人的修养上的一种要求,其实就是说想要治理好国家,先要保持自己有好的品行和行为准则。
这样细细的解析出来,大家都可以看出来,虽然,这段话说得也很有道理,但如果仅仅只是做到方便他人,勤俭克己,远离小人就能治理好国家吗?相信是远远不够的,别说治理国家,可能连治理一家公司都做不到。朱熹竟然将这句话就当成了治世的原则,也难怪王阳明的学生会提出质疑。
我们闭着眼睛想想都会知道,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需要在文韬武略上达到的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才行,而个人品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试想一下,一个公司的老板,如果只是性格温和,勤俭节约,结交好人,但他完全不懂产品研发,不懂生产技术,不懂经营之道,不懂用人之法。这样的老板能经营好一个公司吗?答案是可想而知的。
在这段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盲目崇拜,盲目学习,盲目跟从的误区是会将人带偏的。
在工作生活中有很多人也会陷入这样的误区。
比如说看见别人做了一个活动,效果不错,找来人家的宣传广告,只是把品牌、产品名称、价格、礼品、时间等细节修改一下,也照着做一份,拿出去发广告做宣传,就想等着收钱。
可是等来等去,发现这效果怎么不咋样呢?别人做的时候门庭若市,自己做的时候门口罗雀。为什么呢?别人是这么做的啊!我一点也没漏啊!
也有些人,看见别人做管理,每天开开会,定定目标,喊喊口号,员工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干劲十足。觉得这个也很好,于是自己也每天开会,定目标,喊口号,整得不亦乐乎。
可是喊了几天后,啥效果也没有。为什么呢?别人就是这样的啊!我都是按照标准做的啊!
其实,这些都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而已。
你看到的是别人发出来的宣传单张,你看到的是别人活动落地的效果,但是你没有看见别人前期做的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员工培训,价值打造,营销话术。人家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紧紧相扣的,只是这些都是不会详细对外讲解的。你看到的只是他想给你看到的那部分而已。
你看到的是别人在开会喊口号,你没看到的是别人公司的奖励机制、考核办法、培训辅导。没有好的机制,口号喊破天也是没有用的。你看到的是人家外在的激情,却没有看到别人背地里下的功夫。
我为什么说王阳明的领悟能力很强呢?就是因为王阳明能够发现孔子对颜回讲那段话背后的缘由。
首先王阳明不愧为一个饱学之士,相信他一定是熟读了孔子的各种经典著作,同时也对孔子及其门人的各种情况都了解得非常清楚,并且细致入微的注意到了很多细节上的不同,他才能说出,如果孔子是对别人会怎么回答关于治理国家的问题,而为什么对颜回又会这样回答问题。
这实在是他太了解颜回与别人的不同,也更了解孔子对颜回的态度的不同。所谓跟什么人说什么话,跟需要方法的人讲方法,跟需要理论的人讲理论,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其次也证明王阳明是一个实干家,他清楚的知道治理国家绝不是仅仅具备好的个人品质就可以做到的,因为王阳明本人就是一个文韬武略皆备,同时品行高尚的人,他一身戎马,风里来雨里去,建立下来的功业中除了好的人品,还有血有泪,饱经风霜。正是如此,他才更清楚治理国家需要些什么,要做些什么。
最后,还能看得出王阳明也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他能从孔子对颜回的话中分析出孔子说那段话的心理和因由,证明他自己也是一个深谙育人之道的老师。为师者当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教养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了解学生的资质和知识掌握的程度,能够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方案,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能更好的让学生掌握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正是因为王阳明的博学客观才令到他可以知微见著,没有像朱熹那样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就盲目的崇拜,盲目的跟从!而我们也从这段文章中明白,任何事物都必须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不会陷入盲目的跟从和迷信,从而避免走入了思维的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