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二楼楼梯口的拐角,不知方向地张望着。终还是老师先看到了我,被老师请进新办公室后我才知道,在我大学毕业后不久,老师便不再教英语,改为教哲学了。因此,也就从原来的英语组搬到现在的哲学组。我木讷地看着老师,一时间就不知说些什么。
已经毕业五年的光景。五年间未见一次面,未打过一次电话,哪怕老师的电话号码就在微信上。我想要不是去年的一趟贵阳之行,这种情况可能还会继续。离开贵阳前的晚上,在深夜里,我躺在一楼的沙发上,像个孩子似的脸上挂着泪痕,喃喃地对自己说:要是心理老师在就好了,他一定会懂我为什么这样一反常态,为什么会这样小题大做。不用我去解释什么,他一定会懂我。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想见老师一面的念头就一直在心里蔓延。非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淡化,反而愈加强烈。如今老师出现在面前,我倒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暗想:时间呀!还是还是起来作用。不然换成刚从贵阳回来的时候,我想我可能会在老师面前哭着抱怨什么也不一定,现在毕竟过去近一年了。很多情绪上的东西也没有之前的强烈,于是这场谈话由老师先开的头。
书架上的书都是你的吗?我笑着说都是买来看着玩的。“是谦虚呢?还是真的呢?”老师追问着。记忆里老师这般严肃的时候倒是很少见的,被老师严肃到感染后我也认真的回答:“在老师的面前怎么能有谎呢?真的只是看着玩儿。”“我就怕你是看着玩儿,所以我才问你是谦虚还是真的。那套历史书认真的看,看完之后对你的帮助会很大。现在可能用不上,但是谁能说的准,五年十年之后不会用的上呢。”
对,就是这样,老师以前就会这样对我提一些很具体的要求。我并不是老师班上的学生。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醉心于文学,无论是父母还是当时的老师。整天面对一个写武侠小说看《红楼梦》,背《西厢记》里唱词的女生都是颇为头疼。等到我踏入大学的时候,班主任也已意识到我的“与众不同”。就安排了“倒水”的情节。我也就被班主任“过继”给了心理老师。用当年班主任的话来说,心理老师成了我的”私人班主任“。我人生路上的第一历史书是老师借的剑桥学者编写的《中国建国史》。我看的第一本哲学书也是老师借的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在那之前我还是一个坐在座位上看《徐志摩诗集》的小女生。
和老师随意的聊着各种话题,结果聊着聊到了“反省”。老师说,前不久开党员大会,会议的主题是党员的反省与自我反省。原本是需要轮到很久才会轮到老师的,可是老师说他听了三个人的发言后,他就听不下去了,就主动说,我来说说吧。老师说他当时是这样说的:“这都不用反省,自己平时做没做到把党章党规拿出来,一条条的看不就知道了,再说下班先回家后自己好好的合计合计,或许还有点用,但这反应又有什么意义。”结果用老师的话来说,他把这场会议给反省黄了。我还记得老师说完之后我和老师都大笑不止。
在未见到老师的路上,我曾有过那么一丝的担忧,怕五年的时间太长了。长到所有的回忆,都是我一个人的自娱自乐。更怕五年的时间太长。长到老师已经变了模样。可是事实证明,我所有的担忧都是多余的,老师还是当年的老师。十年间,我见过许许多多的老师。但是像老师这样率性,开明的还是寥寥无几。老师总是能把很严肃的话题用三两拨千斤的能力说的特别轻松自然。念书的时候老师说过。美术班学数学有什么用,有那时间还不如多练习练习简笔画,将来毕业求职或许还能够用得上,等我不忙我就去找校长,把你们的数学停了。
在三个小时的交谈中,涉及到了宗教,历史,生活,传统文化。与老师上思想上的碰撞。语言上的一来一往。事后让我想起来都好生热闹。五年的沉淀,三个小时就答卷。时间似乎静止在这三个小时里,春夏秋冬,一路风尘。好在最终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