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初因为工作的原因让自己纠结了几天。因为考虑到未来的职业发展,选择了一家新的门诊,与该门诊负责人也谈好了,负责人同时也希望我尽快能够到他的门诊去。回来第二天打算跟现在所在的门诊谈,却看到负责人给打了一个我的广告在门诊门口,说要给我打造一个特色中医诊室,本来想说的话又给吞回去了。本来内心是想去新门诊的,但是想到现在这个门诊无论是对负责人还是其他人待我都很好,门诊也缺医生,刚好又遇特殊时期,觉得这个时候离开很过意不去,有种愧疚感,同时另一边门诊也希望我尽快过去。纠结了几天,最后向群里求助,经过云若姐的教练,最终陈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什么是为自己负责?真正的负责任是依据内心真实感受做出选择并面对选择的一切后果。我现在是既想做自己又害怕做自己的后果,就是所谓有条件地做自己,就纠结了。
原先,我理解了为自己负责的前一句,忠于内心(根据自己内心真实感受做出选择)却忽略了紧接着的更重要的一句,要面对选择后的一切后果,并为这个后果也负起100%的责任。
这是我要突破的点。
随即,就在下午跟门诊负责人约好了面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也听取了对方的想法,最终协商,既要尊重自己内心的声音,也顾及对方的想法,最终做出在现在这个门诊再工作2个月,作为一个缓冲,再过去新门诊的决定。门诊负责人也能接受,对门诊也算有个交代。跟新门诊的负责人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对方也能接受,没有像我原本以为的会催促我必须在什么时间内报到的回应,或者会有对我的评判。然后今天跟之前推荐我过来门诊的师兄表达了要去新门诊的想法,他也是很轻松说可以,没有出现我以为的劝说和情绪出来。至此,工作的问题算是告一段落。决定后忽然间也发现,2个月的时间我刚好可以让我把剩下的学习完成,可以有时间再去跟一次诊,提升水平,以更好的状态去到新的门诊。
再回过头看之前的事情,觉察到了自己的几个点。
1、深层的不配得感与好人形象。在门诊工作1年多,基本每个月都会外出学习,少则2天4天,多则7天、10天,门诊负责人也是很关照,包括引荐的师兄,和门诊的医护人员。对于他人对自己的好,当自己做出类似“对不起他人”的事情时,会有一份愧疚感。这里面有一份不配得感在影响。同时,也有一份好人形象(社会信条)在其中影响——我应该忠诚于团体,在团体有困难时或者需要支持时选择离开是一种不好的(背叛)。我应该是负责任的,我应该对归属的团体负责。
2、我在迎合他人的期待。虽然我的内心是想去新门诊的,但是新门诊负责人希望我尽快过去。所以一开始我会想尽快离职现在的门诊,过去新门诊。我看到了我在迎合对方的期待(尽快),如果无法达到对方的期待,我会有份愧疚,觉得辜负了对方的信任。我在通过迎合对方的期待,来交换对方对我的好人形象,巩固自己的好人形象。如果不能迎合对方的期待,意味着自己在对方眼中的好人形象破灭(头脑中的演绎),会被对方评判,会被对方抛弃。
3.我的拯救者模式。在跟新门诊负责人面谈时,了解到对方的初心,也了解到对方在门诊的难处,需要帮助。所以在这其中也有我的拯救者模式在影响,希望通过自己的加入去帮助对方度过难关。当然,拯救的背后,是交换和依赖。我通过协助解决他此时的困难,来换取他的信任和重视,来巩固自己在新门诊的“地位”,让自己感到安全。同时,难关过后,未来门诊发展好起来了,也增强了自己归属门诊的这份安全。
我所做的一切,其实都在有意无意的交换“安全”的筹码,同时,我也看到了,这都是大脑的演绎。
我并没有因为没有达到对方“尽快过去门诊”的期待而失去了对方的信任,相反,我真实表达后换来的是理解。
我以为我跟引荐我的师兄说我要离开门诊时他会有情绪,会阻拦,但是并没有,他只是说,你可以去他那边做做看。
我的“以为”都是我的演绎,基于恐惧,才会焦虑,才会纠结。
依据内心的真实感受做选择,并面对选择后的一切后果。原来后果并没有想的那么坏。
【陈浪心语】
真正的负责任是依据内心真实感受做出选择并面对选择的一切后果。我们很多时候既想做自己又害怕做自己的后果,就是所谓有条件地做自己,就纠结了。
真实做自己不是不管不顾{那是小孩子的任性),而是向对方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明确自己的选择,并愿意了解对方想法,寻求彼此的理解,如果无法达成共识也能坦然接受相应的后果。
表达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就是所谓的界限,这是以为自己负责为基础的,模糊界限纠缠不清就是不敢为自己负责害怕别人离自己而去。
人的成长要经历从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的过程,也是逐渐清晰自己界限并学会与他人相处的过程。
依赖期-界限模糊,陷入纠缠
独立期-刚性界限,容易生硬
互赖期-弹性界限,寻求双赢
不经过分离(独立)没办法真正融合,不经历生硬也没办法真正圆融,否则只能圆滑(表面一套,心里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