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依稀记得罗胖在2016年的跨年演讲上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这一点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回首工作后,身边也总是不乏一些时刻保持学习状态的人,有早已身居高位的领导,有一起并肩奋斗的同事,甚至是一些只在某个微信群里认识的人。他们每个人继续学习的初衷和导向不尽相同,或许有人觉得他们装十三,又或许在你眼里似乎并没有什么卵用。然而,我却十分欣赏和羡慕这种时刻保持清醒和饥渴的状态。因为在我看来,学习一直是一个进行时态,不会因为某一个节点或某一个状态而停滞,毕竟,地球一直在不停的转动,我们只有保持充电,才能继续前行。
钱钟书的“围城”理论似乎是通用的法则,适合人生的各种时刻。诚然,我们总是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想早点出去赚钱,可当你真正踏入社会工作了,又开始频频回忆当初在学校读书自习的时候的美好。工作之后,我们往往会因为沟通之中的各种“心累”而感到迷茫,会偶尔怀念读书时的单纯美好,怀念那种只有学习这件事情本身,不用去顾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危机处理,甚至不用去鄙视那个浑身负能量的自己,除了抱怨,仿佛日子没有什么价值。
-2-
一个当初斗志昂扬孤身一人勇闯大城市的姐妹,在上海某知名化妆品公司当一个每天外表光鲜的早九晚五的OL。在打拼一年后,毅然辞去当初几经拼杀才取得的职位,回到故乡小镇,顶着家乡所谓三姑六婆的对大龄剩女的苦口婆心,默默地,只为了弥补当初毕业时没有读研的遗憾。在越过英语、高数、政经的题海里,我曾经问她,哪来的那么大的勇气,毕竟咱也耗不起,年龄摆在那里。她总是在QQ的那头,淡淡的回了一句,如果付出有结果,一切就都值得。是啊,不去努力,怎得圆满呢。祝福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并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遇到了恰当的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刚刚好。
曾经的学霸,象牙塔里的天子骄子,因为受不了常年出差,同样辞去工作,毅然考研,只因他渴求安稳生活希望能够陪伴在父母妻儿身边。我问他,2017年有何计划。他说,“很感谢妻子的支持,在他辞去工作读书的这些日子,独自承担了家里的所有负担。2017年他将争取留校,希望可以早点扛起这个家,让妻子不那么累,美美的就好。”是啊,有多少在外打拼的男人,会愿意舍弃事业,舍予之间,总有取舍。爱家的男人,希望他可以一直这样幸福。
-3-
毕业几年之后,突然发现身边很多人为自己设置的未来计划中,都出现了重返学校读书这一条。或是经历了以往不曾设想的磨难,或是陷入不停原地踏步的瓶颈,在时间飞速流转,眼看就来不及掀起任何波澜的年纪,鼓起勇气作出了回去读书的决定。2015年,我也成为了其中一员。
我是个懦夫,且为生计所困,没有裸辞读研的勇气,但相较于安于现状且不愿迈出一步的曾经的自己而言,我还是在GCT考试的最后一年赶上了在职读研的末班车。不断的反问自己,是什么动力促使我做出这样的决定?我做好了在职读研的准备了吗?于是我问了自己三个问题:
1、同大学刚毕业的迷茫相比,现在的我是否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2、在工作中,我是否逐渐认识到自身不足,希望能力可以得到系统提升?
3、对目前的生活状态是否感到满意,是否想要摆脱目前的困境?
正如很多人一样,在大学期间,因为对于专业的学习和工作的选择并没有自己明确的想法,对未来的认知感到迷茫,当真正毕业走进社会的时候,才慢慢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方式是哪一种,因此,我需要更加清晰的规划自己的道路。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技术和知识在不断的更新迭代,行业间的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我已经明显的感觉到自身眼界和格局的不足,需要持续的补充新鲜血液,打破阻碍自己发展的壁垒,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迎接各类接踵而至的挑战。
随着心智的成熟和在家庭中角色的转变,我似乎并不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几经挣扎试图跳脱出目前的困境,但是多次尝试后都发现,以自己目前的状况,似乎根本无法马上找寻到一个可以真正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有可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和舒适的生活。因而,相较于直接转行或城市所需的勇气、机遇和成本,在职读研似乎是一个性价比颇高的选择。
当这三个问题在心中有了明确的答案,我将面临的是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没有节假日和双休日,且还要兼顾学习、工作和家庭,并不断的在这三者中间转换角色,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
很庆幸,因为家人的鼓励和支持,我熬过了这两年,如今我快毕业了,也正朝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奋斗,一切付出似乎都很值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