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培养出比较好的共情能力,或许是我的敏感人格当中就有这么一部分,或许是我经历了太多人间苦难而练就出来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我记得高考报考志愿的时候,我是胡乱写了几个专业,由于分数比较低,我被社会工作专业录取了,一脸蒙蔽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来的就进去读了。进入校园之后,我一心打算转专业,但是需要一年的时间,结果这一年的时间,我慢慢了解并且认同这个专业的理念。
慢慢随着课程的深入,我开始学习并且思考,在逐步了解人的同时,我也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那时候只是仅限于皮毛,关键是社会工作理念:助人自助。这个词一直影响着我,以至于我接下来的生活当中也满怀着善意对待他人,大学校园生活轻松没什么压力,我自然心境平和并且只是专注于学习,偶尔和舍友逛逛街吃饭聊天,简单快乐又有人陪伴的生活让我更加专心的看书并且结合自身来学习专业知识。
大学三年,我开始抚平我过去的伤痛,我开始热爱生活,并且享受生活,大学三年是我完全没有厌世的三年,按部就班的安稳日子也只是表面的抚平伤痛罢了,沉浸底下的东西还没有测底浮现出来,不过我在理解和倾听他人上,我已经开始做得很好,因为我一直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理解并且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所以我没什么人际关系上的烦恼。
直到出来工作之后,就更加能体验生活的不容易,以及真正体会人内心真正要面对的痛苦。我很喜欢的一个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龙提出的人生要面对的四大问题:不可避免的死亡;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人们需要的自由;生活并无一个显而易见的意义。这才是真正发掘内心的根本开始,也是我后来面对的焦虑不安的本源,在这些岁月当中,我感受到孤独,也感受到生活的无意义感觉,这两种感觉尤为深切。工作之后朋友少了,而且孤独感尤为强烈,年少的工作迷茫也日趋显现出来。
不过,这些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必须要面对的,只是我的感受尤为强烈,并且不知道怎么去抚平,心理学似乎也没有提出解决方法,即使我经常看书和思考学习,有时候心里还是空洞的。但是我开始接受生活当中发生的一切事情,也不去抗拒了。有一句话我很认同,就是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另有安排。所以我也努力的发展自己的内心,探索自我,在清晰自己的需求的时候,一切自然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