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的消防兵杨瑞伦一开始可能并未想成为什么英雄,一切对他而言,仅仅是责任而已。
在3月30日晚临走奔赴森林的火场前,他和家人的视频通话,也是平和的语气。
“马上走了,去救火了。”
但意外总在某个看似平淡的日子悄然而至。
同样23岁的我想象着那个场景,是在今天回乡下扫墓时。
当时正值四川木里县森林救火英雄杨瑞伦的灵柩魂归故里。
于是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我看到了这些情景:
人们为之伤恸的,其实不仅仅是杨瑞伦作为英雄所彰显的悲壮和崇高。更多的,其实也是他作为一个年轻人突然离开,而带来的更细微深邃的痛楚。
23岁,是一个青年身体力量最大,精神最充沛,生命力最旺盛的年纪。他本来拥有很多可能性,他甚至没有结婚生子,他本应享受更多还没享受过的为人的幸福。
也许他能有一对儿女。
也许能如他自己所言:“买一台车,带家人出去自驾游。”在闲时去没去过的地方玩玩,吃没吃过的美食。
也许他能因为因缘巧合和同龄人孙振宇交上朋友。
当一切对未来的憧憬在某个夜晚戛然而止时,我想,人们痛惜的,大概就是灾难对一个蓬勃生命及其可能性的无情斩断。
对一家人来讲,他们可能不需要一个让人瞻仰的英魂和精神符号,而仅仅是一个有些小缺点却总能生龙活虎的亲人而已。
再宏大的礼赞都无法抚慰一个家庭微小而具体的伤痕。
逝者已矣,生者犹可追。
我们能做的,也许不仅仅是将他们放在纪念堂里供后人怀念。
我很喜欢消防车上的这句话:“我们生活在你的事业中。”
鲁迅先生也说:“一个人如果不活在别人心里,那他就真的死了。”
千千万万为了别人的幸福而牺牲生命的英雄们,他们不仅活在人的心里,而且切切实实地活在别人的生活里。
他们铸就了更多人安稳的生活。
英雄不是在最后一次救火时才成为英雄的,在每一天普通却疲惫的训练中,在每一次九死一生的任务中,他就已经是英雄了。
英雄不仅是壮怀激烈的悲歌,在琐碎平凡中坚守的人,也是英雄。
医生在抢救室做手术是“救火”、记者第一时间向公众通报信息是“救火”、商人努力赚钱增加税收是“救火”、环卫工每天把街区打扫干净也是在“救火”…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为了别人活得更幸福而“救火”。
我们既然活在别人的事业里,对逝者最好的纪念方式,大概也就是让别人活在我们的事业里。
还是鲁迅先生的话,他希望青年人们:“都摆脱冷气…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我想,这社会的脊梁、能让这世界不至于崩塌的,永远都是那些踏实生活、认真工作,在任何时刻都勇于承担起自己责任的人。
“马上走了,去救火了。”
年轻的消防兵说完,开始收拾装备,奔赴群山之间。
那里有漫天的滚滚浓烟,炽热凶猛的滔天火焰。
年轻的消防兵没有止步,他紧张而坚定的脚步声在山间回响。
23岁的消防兵杨瑞伦一开始可能并未想成为什么英雄。
一切对他而言,仅仅是责任而已。
(完)
公众号 宇宙酒
用于分享我写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