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义明(益友会湖北分会会长)
在学习精益之初,对于精益的“5大原则”大家不会陌生,第一项原则就是:“定义价值”,那么我们需要明确如何定义价值呢?价值又是如何在作为精益5大原则之首呢?
为了弄清这个“5大原则”之首的“价值”,我初步准备从以下六个部分予以展开说明,具体而言为:
第一部分、价值的本源;
第二部分、价值的产生;
第三部分、价值的实现;
第四部分、价值的分析;
第五部分、价值的追求;
第六部分、价值的载体。
具体我将在和大家探讨中实现PDAC循环的不断改善和落地。
第一部分、价值的本源
第一节、价值的概念
在谈到价值的时候,很多人想当然的说出:“价值就是钱”。果真如此吗?
首先,我想先就对一个全新的“概念术语”在学习方法上的一个分享,在我学习《精益系列工具书1-精益术语汇编》之前,对于概念的分析停留在:“是什么”这个初级认识上,今天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概念术语”这块的学习一种学习方法分享:“概念术语”的学习,我们需要追求:“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并结合在实际生活的一些实例,融合自身在学习积累中的经验和方法予以提炼升级为属于自身特征的智慧来运用。用书上的用语就是“定义”——“举例”——“相互参考”——“图解”四个维度上予以展开。有一点类似于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不断追求中寻求实现自我追求的提升。
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概括一下,就是这么样的一个模型:“CAP”认知模型,具体而言是“Conceptual概念”、“Analytical分析”和“Procedural过程/程序”,下面将针对“价值”这一概念展开CAP认知模型。
现在我们来运用CAP模型梳理“价值”,从“Conceptual概念”维度的分析:
1、在字典中的定义价值:“商品的一种属性,其大小取决于生产这件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财产价值。”
小结:此定义是在《政治经济学》的角度陈述出价值的定义,通过对价值载体“商品”对象的提出,从源头上提出了实现价值的量化方式,为价值的大小的衡量明确出对应的方向。
2、马克思关于价值的定义是:“用于交换的、为别人生产的使用价值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
小结:此定义在是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提出的“关于价值实现及价值产生和价值产生的源头”等方面予以论述的,具体将在下文中予以陈述。
3、政治经济学中价值的定义:“价值在交换过程中体现。价值就是一种交换关系。”
小结:在此次定义“价值”中明确提出了“价值”实现的“途径”就是“交换”,通过“交换”实现价值,在“交换”中将人与人的关系予以调整和实现价值的功能化。
4、精益生产中的价值,取决于客户是否愿意为了它而付钱。
小结:此处定义主要是针对价值产生主体之间通过对于价值的实现和价值的量化,具体来说就是:“创造价值是用户对于创造主体提供劳动产品或者服务认定的并愿意接受的价格,如果用货币来表示,就是用户愿意支付的货币值,如果用户愿意接受的价值超过了企业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代价,这个差额就是企业的利润。”概括的说就是:“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价值。从客户的真实需求痛点出发,要克服一种冲动,即不要只从现存的组织、资产的认识出发,去说服客户相信他们所需要的就是企业觉得易于提供的。”
第二节、价值的分析
在上文我们讲到,针对价值的定义定义中告诉我们:“价值是主体之间通过满足体验从而实现的一套完整的量化价格体验”。
从概念上讲,价值属于调整社会关系范畴,从认识论上来说,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价值作为哲学范畴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如果从“调整社会关系范畴”这个角度来说,价值也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是由人类的主观意识来定义的。
“对象”有无价值,主要在于由价值是否能够带来一种“有效”的体验,是主体的主观假定、主观满意、主观兴趣或占有情感的表达,因此价值只存在于人类的意识中。但是在此处并未提出价值的主体和客体存在的根本:“物质资料的生产”,马克思写道:“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6页。)人类要生活,需要食物、衣服、房屋等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生产如果停止,人类就无法生活,社会就要灭亡。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地位。所以从这个角度上将,价值是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衡量标准。这个角度上的定义与精益角度上的价值是对应融合的。价值最初是通过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才得以产生和增值的,后来随着人脑的形成,信息生产和积累的速度加快,价值增值的速度显著加快,这时,价值的形成和增值主要是通过人的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以知识积累为加速器而不断产生和增值的。总之,价值来源于自然界,并是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价值的终极本原只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劳动着的人类社会。
第三节、价值的过程/程序
过程/程序顾名思义,在经济学角度上说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系统。过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任何一个过程都有输入和输出,输入是实施过程的基础、前提和条件;输出是完成过程的结果;输入和输出之间是增值转换的关系,过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值,不增值的过程没有意义。为了实现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增值转换就要投入必要的资源和活动。所以,我们说价值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输入和输出中)的一组资源消耗的量化过程,是换取过程增值或结果有效的量化结果和过程。
如何保证在价值在整个增值或结果有效?
只有在输入和输出两个维度上,通过将这一过程中各个维度予以量化并深入在资源的组织和运行方式上予以进一步细化上着手实施。那如何实现这一量化的输入和输出过程呢?这个问题就引入到另外一组关于组织存在的概念,组织的存在可追溯到古典企业理论中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他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社会化程度不断提升,精细分工的趋势催生了劳动合作的需求。而企业就是一种可以实现劳动的有效分工与合作的组织形式,通过企业实现劳动力的有效合作从而更好地实现财富的增值、提升经济绩效。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已明确提出这样一条思维路线,通过对“价值的定义”,可推定出,价值的本源在经济学角度上就是“价值属于调整社会关系范畴”,进一步推定出,价值的过程体现在输入和输出这个两个维度——从而为深入输入和输出,就需要针对输入和输出实施更加深入的“有效”解析——最终揭示出:为了更好的实现劳动力的有效合作从而更好的实现财富的增值、提升经济绩效的措施和实现方式——通过以企业的组织方式来实现输入和输出的双维度量化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