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
《七夕泛舟二首·其一》
汀葭肃徂暑,江树起初凉。
水疑通织室,舟似泛仙潢。
连桡渡急响,鸣棹下浮光。
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
读完了卢照邻所有的诗,我挺喜欢他的风格——用字自然清新,而且准确。所以读他描写风景的句子,我的眼前总能浮现出非常美好的画面。喜欢喜欢~
选这首诗是因为末两联——
连桡渡急响,鸣棹下浮光。
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
连桡渡急响,鸣棹下浮光。
这一联似乎犯了“合掌”之病。“合掌对”是对仗的一种,指前后两个句子一个意思,如同两个手掌合在一起。虽然在卢照邻的时代,这不算什么问题。但毕竟也算是浪费了些字数。如这儿,桡[ráo] 和棹[zhào] 都指船桨,所以两句话其实都在说划船。
然而,这两句描绘出的画面实在漂亮。虽说都在讲划船,但——
前一句是划得比较急,水面接连发出扑扑的响声,重点在人的听觉。“连”和“急”两个字用得非常精准,前后也呼应得很好。
而后一句重点在视觉。“浮光”这个词太漂亮了,说的是水面上光影闪烁的样子。而小船就这么划动着,进入一片浮动的光影中。
除了画面之美,文字上其实处理得也极妙。
“渡”与“下”为实际可见之动作,“急响”与“浮光”为不可触摸之虚物。试想,声音如何渡过?光线又如何下去?两句偏偏以实际动作配虚空之物,恰恰渲染出那个特定的美妙空间和气氛。
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
时近夏末,菱角成熟。渔家女一边唱歌一边采菱。歌声飘荡,夕阳漫天。
这图景,美哉~
而“夕阳”一词也呼应了前文的“浮光”,意思扣得很紧。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普普通通——
汀葭肃徂暑,江树起初凉。
水疑通织室,舟似泛仙潢。
第一联虽然对仗,但还是合掌对。前后两句都是说暑热消散,凉意慢慢出来了。“汀葭”指水边的芦苇,“江树”就是江边的树。“徂[cú] 暑”指季夏,也就是夏末。而“肃”指衰落,意思是剩下的一点暑气也要消退了。
后一联就写到了划船的地方。说这个湖很大,水似乎都通向了天上的星辰。(“织室”是掌管衣服织造的部门,有时用来指代织女星。这里泛指天上星星)而船,就像是在银河里荡漾。(“潢”泛指水,“仙潢”指代银河)
总而言之就是感觉自己在仙境里划船,强调环境之美而已。
初唐的律诗尚在摸索,艺术成就上可能不如后来者。但写诗读诗,心中起意,继而成文。毕竟还是那份“意”最为可贵。
所以“连桡渡急响,鸣棹下浮光”尽管美,但正因有了“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诗才不僵,才有人的情感和心境——那份“意”——透出来。
如《红楼梦》里,黛玉教香菱作诗时说的——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所以我觉得卢照邻的这首诗,令人喜欢的并不仅仅是他在作诗方法上的努力,而更多的,是他将自己在那一刻感受到的美好,真诚而直接地传递给了世世代代的读者。
我觉得做任何事,或许都是这个道理吧。“意”就像人的精神力量,或者内心动力。有了“意”,其他一切章法才有意义。
事以意为贵,而意以真、诚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