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弘开始为女儿治哑了。
周弘仍然每天都送婷婷去针灸。童医师强调过了,要一直不停地针灸,不能停针,否则前面的努力就全都白废了。
周弘每天仍然指着路边的灯和眼前的楼房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对女儿叫着喊着。那一天,他带着婷婷几乎穿越了整个南京市区,他也几乎没有停止叫喊灯、灯、灯、灯、灯、灯……可女儿没有什么反应。女儿已经有了一点听力了。可女儿还是不能开口。周弘又指着楼房,对着女儿喊道:楼房楼房楼房……可女儿仍然毫无反应。周弘犯难了。周弘这才知道什么叫灰心。那么多的日子里,周弘无法让女儿开口,周弘知道那是因为女儿什么也听不到。可现在,女儿已经有了一点听力,又有了助听器,为什么还是不能讲出话来呢? 女儿难道真的是小哑巴。
周弘决定让医生为女儿再做一次检查。
到鼓楼医院五官科作了检查,医生说孩子的发音器官没有什么问题。她不能开口可能是因为她很长时间里听不到别人说话,自己也从来没有说话的缘故。她的听力已经被唤醒,可她的说话能力和说话的欲望还处在沉睡状态中。你们以后不要再让孩子用手语了,应当用语言来表达。医生嘱咐说:“如果继续使用手语,你们的孩子就会认为嘴不是用来说话的,或者她的嘴的用途不在这儿。”
这道理周弘是知道的。早已经有人对他说过要培养孩子说话是千万不能用手语的。他也已经和家里的人说过。可现在周弘却比较伤心,女儿每前进一步好像都非常不容易。想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决定为女儿做一次手术。
当下,周弘问医生道:“有希望吗? 要不要做什么手术? ”
医生说不用,没有那个必要。可周弘还是不放心,一定要让医生在婷婷的舌根部动一个手术,将舌根剪了一刀。
奶奶看着心疼,嗔怪周弘道:“医生说没有问题了,你还要替孩子动什么手术,也不怕疼着孩子! 你自己也知道为了治孩子的耳朵,孩子的耳根已经快变成蜂窝了。”奶奶一边抱过孩子一边说,“我苦命的孩子,怎么会遭这种罪的?”
二
周弘的那个朋友张明从上海来。张明已经研究生毕业了。朋友之间已经好多年不见面了。
张明知道周弘已经结婚而且也有了孩子,便很想看一下婷婷。张明到现在还没有孩子,他老婆的那三亩二分地,到现在还没有半点春天到来的样子,很让张明着急。
周弘很不情愿让张明看婷婷,这种心情周弘还没法向朋友说清楚。但周弘没法,他不忍拂了朋友的好意,便把张明领到了婷婷奶奶朱芝华的家里。路上,周弘痛苦地对张明说:“张明,你不要笑话周弘,周弘没有出息,生了个哑巴孩子。”
“哪能这么说话? 这怎么能说是没出息? ”张明说,“这哪里是自己能够预料到的? 我其实已经听其他同学说起过你了,很想来看看你,我听说了,你这么多年来真的很不容易,今天我是特地来看看孩子的,也许我们会想出一个法子为孩子做点什么的。”
就是这个张明让周弘看到了希望。张明给周弘带来了一个美国人的东西。这个美国人叫斯金纳,他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大师。他有一个著名的刺激反应理论,它的基本原理是:人要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数百次的反复操作,才能建立起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系。这一方面,有一句名言是最能充分地说明这一问题的,那就是:一句话只要重复168次,那么就能被受教育者永远记住。在教育心理学上,这是一种最简单也最费时的方法。但张明对周弘说:“有时,我们发现,最简单的东西反而最有效。而这一点却常常被人忽视了。”周弘似有所悟,慢慢地点了点头。张明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搞研究,他的话让周弘掂量了又掂量。
周弘又想到了医生的话,他对父母亲和林美说:“以后确实要注意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与婷婷用手语交流了。这孩子我发现她已经有了一整套的手语。我们不能再允许她用手语了。如果再这样下去,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我们为她所作出的一切努力会白废的。”
张明对周弘说:“我是搞教育心理学的。我知道一个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间是在婴幼儿时期。这种学习是一种无意识学习。错过了这段时间想要再学好语言就比较困难了。婷婷的起步有点晚了,但应该还来得及。只要你注意强化,不惜将每一句话重复168次。”
朋友的造访使周弘看见了希望,他要做起来。以前,那么大的困难与期待都熬过去了。现在,他反而不能做起来么? 他相信自己和女儿会做得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