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羽毛球裁判是我在大学中做的最厉害的一件事。用了三年时间,做到全校唯一的一个国家一级羽毛球裁判员。如今很多知识已经忘了,不过三年做裁判工作的一些感悟,还是值得记录一下。
大一脚受伤了,打不了球。出于对羽毛球的热爱,参加了裁判的学习。在教工杯比赛的时候,看到师兄师姐做裁判。感觉就是报一下分数,看一下边界。等到自己操作的时候,才知道一人制裁判有多难。判断球是否出界、、观察运动员反应、写表、报分,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接到第一次裁判工作,是大一下学期的校际赛。那时候有些规则也没弄明白,比赛中有很多地方处理得不好,不过那也是暂时的。自己没实践过的事,即使看起来很简单,也不要轻易下判断。
校际赛表现还行,又迎来第一次到校外做裁判的机会。校外的情况跟校内完全不一样,真正检验自己水平的时候到了。水平较高的两对双打在我的场地开打,结果把计分表写满了,最后写到空白的地方。三年就出现过两次“爆表”的情况,很幸运第一次就被我遇上。更加戏剧的是,团体赛打了一次。第二天,男双单项赛又打了一次。还好两场执法都顺利完成了,没出什么差错。那时我还以为他们这么厉害,应该是市队水平。其实是我裁判水平不怎么样,也还没见过更厉害的高手。后来,我出去校外做裁判的机会越来越多了,执法水平也在快速提升,也见到了很多羽毛球高手。另外,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在我执法的场区,参赛选手的水平都比较高。他们对规则的理解也比较深,自然会出现一些合理的争执。高水平的比赛,围观的人也比较多,执法难度就更大了。幸好我都扛过来了,这对我的执法水平有很大的提升。只有去解决一些困难的事情,自己才会获得快速的成长。做得越好,获得锻炼的机会更多,成长更快。(头部效应)
一人制裁判,最体验裁判的水平。由于经费问题,比赛一般到了四强才会配司线。有一次比较严重的失误,自己明确看到球出界,结果由于场外的干扰,报了相反的结果。当时自己也蒙了,也没做纠正。真是一个不能再低级的错误。
有一次双打比赛,球员发短球。受接球运动员动作(冲向前没接球)影响,没看清球的落点。周围很多人看着,我迟疑了几秒后,做出了错误的判罚。这次之后,对双打发短球,对方不接,球离线很近的情况。我都是靠第一感觉去判断,抢在运动员反应之前。我已经报出了判罚,并用手势示意得分的一方。也许这方法不是最好,自己的第一感觉也不一定正确。不过这操作,可以让比赛进行得很顺利(关键分可以使用重发球)。其实发球方隔着网,同时准备接对手的回球。这时很难看清球的落点。接球方不接球,有很大程度已经判断出球不能到达发球线。球在界外的可能性较大,我只要集中看线的前端。另外,接球员也在准备往前接球,他也不可能看清球的落点。场外的观众离球场比较远,本来就看不清。而且观众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运动员身上,正常也看不清球的落点。既然一瞬间都看不清落点,快速处理就成了关键。
运动员换球,大多数是为了重新调整节奏。接发球方要求换球,发球方有权不换球,当然裁判有绝对控制权。有一次就因为自己和一个运动员说,你有权不换球。运动员选择不换球,结果周围的观众听到我的话,纷纷表示不合理,干扰了正在进行的比赛。虽然规则上是没问题,不过自己处理得不好。我可以什么都不说,检查一下球,还给运动员,示意继续比赛。也可以直接示意运动员过来换球,没必要让运动知道一些详细的规则。
拖延时间、行为不端、意外受伤等场景,必须自己快速处理。虽然有些处理不一定合理,能保证比赛正常进行就是不错的处理。不过事后必须要总结,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平时注意思考总结不同的情景,遇到突发情况才有可能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看问题不只是站在自己的位置考虑,换个角度代入思考,更有利于自己处理问题。
到大三的时候,我得到了一个培训师弟师妹的机会。以前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培训资料,全靠裁判书和师兄口头表述。四次培训,我自己制定了大纲。还把自己遇到的一些情况,以及以前参加培训的总结,用电子文档记录下来。制作这些资料,无疑又是一次知识的总结。到大四的时候,我考到了国家一级羽毛球裁判,培训的时就交给师妹做了。我尝试做一个微信的培训。每天在裁判微信群中,发语音讲解裁判书中的规则以及比赛中的可能发生的场景。教是最好地学,输出倒逼输入。
考证是对自己能力的证明。考二级证的时候,老爸还是比较支持。到考一级证的时候,老爸就觉得没什么用(不用什么事都去证明)。考自己喜欢的内容,真的不一样,自己主动去复习备考。到了龙门的时候,才发现有资格考国家一级裁判的人还真不少。原来自己也没什么厉害的,高手真不少。考砸了,只能说明自己能力不够,继续努力。成功晋级,则发起更高的挑战。想到哪里,就从哪里开始。想成为国家一级裁判,平时就按国家一级裁判的要求去操作。就算有一点点小成绩,也要保持谦虚。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了解规则,学习规则,掌握规则,运用规则,制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