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我们就热衷于从局部推出全局,“落一叶而知秋”、“见微知著”等也号称智慧的体现。这当然包括认识人,对于从和一个人的一次见面、一个小时的谈话、一天的相处的过程中了解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从来就是乐此不疲:“此子将来必成大器”,“此人朽木不可雕也”。
更快速精准地判断一个人有利于降低我们的协作成本,这个人适不适合做我下属?这个人适不适合做我合伙人?这个人适不适合和我过一辈子?这个人适不适合做我领导?这都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判断,逃不了。
饭桌上的星座
于是古代人们发明了星座、生肖,卜卦等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当然这些在稍微有点思维能力的人看来荒谬至极,不值一驳。那些在饭桌上聊星座的男男女女要么是想知道对方生日,为下一步的撩做好准备。要么是随便找个话题聊聊而已,若是当真了,那是智力问题。
其实除此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看人方法,我们非常热衷于从这个人穿的什么衣服看这个人是干什么的,从这个人拿的什么牌子的包、开的车看他资产怎么样,这些一般适用于判断客户,很少见面的朋友,适用范围有限,而且维度单一。我们还有一些看起来更高级的工具,例如几乎人人都会谈论的性格。
不靠谱的性格色彩,九型人格,MBTI
性格色彩让乐嘉火遍了半个中国,九型人格课程在网上卖的不亦乐乎,MBTI是世界五百强热衷于使用的东西,做一套测试得上万,但这些方法在科学性上真的没什么说服力。
人格类型学术最令人诟病之处在于,你的身边属于同一人格类型的人一定不少,但是为什么他们的个性截然不同呢?当你给男友贴上某类人的标签的时候,你就放弃了更多观察他的机会。
目前主流的人格心理学研究趋势是用人格特质说取而代之人格类型说。
科学的“识人”方法
判断一个人不能光在性格方面,要全面必须要扩大维度,阳志平认为对于预判人们的行为模式与未来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变量有四类:
认知能力:智力与理性思维能力;
行为模式:人格偏好、教养偏好、动机偏好;
语言模式:语言偏好;
环境模式:环境偏好。
阳志平老师从庞大的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与心理科学研究数据库中,挑选出几个使用最广泛、实证证据最多、影响最深远的「高阶模型」,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