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需求
需求管理的运行流程包括3个模式:急诊模式,登机模式,看板模式。
在接到需求之后,每个需求都会打上“越快越好”的标签,而研发资源紧缺,需求迫切。所以需要化散乱为规律,化应急为预测。产品经理面对需求,就像来看急诊的病人,病人都认为自己需要最快的医治,这时候需要一个预检分诊的模式。
让需求管理运转——公交模型
病人去急诊楼就医,根据预诊分检流程,需要安排一个房间,让病人可以在那里等候并安排医生进行诊断,根据针对结果,再去对应的诊室看病。要让流程在需求管理中正常运行,就需要采用公交模型。
公交模型来自火车模型发布模式,是指以固定的周期持续发布产品,如果某项既定功能未能完成,就挪到下个周期发布开发方法。在日常公交换乘中,我们可以提炼几个关键词:出行路线,发车间隔,到站时刻。对应需求管理中的需求管理流程,需求管理周期,需求时间。
在谈到需求管理,最直观的就是需求池和优先级,如何打造需求池?
可以用泳道图表示需求的不同状态。需求的状态一般包括:筹备中,待排期,待开发,开发中,待测试,测试中,待上线,已完成。
可以汇总成列表样式,形成待排期列表。
优先级:
优先级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有数字(1,2,3),汉字(低,中,高),字母(A,B,C)。优先级用来给需求排序,优先级高的可以优先安排资源开发。同时优先级也可以对需求进行分类,可以对每个不同的优先级补充一个不同的释义,这意味着对优先级进行了归类,同一优先级的需求可以归为一类。
有一个问题是需求的数量一般会比需求优先级多,那么同一优先级的需求又该如何区分?
可以采用重要性辅助优先级来管理需求。重要性是对需求进行打分,分数范围是1-100,每个需求会被赋予一个分数,每个需求有个分数是惟一的,被用来进行排序。建议在做重要性评估时,每个需求之间不要连续的分数,避免突发需求的插入。
如何划分优先级和重要性是项目组合管理方法论的范畴,可以使用SWOT分析,KANO模型等,这些都是得到优先级重要性的工具。
需求收集的工具
需求收集模板
排期站会——需求收集的最后一站
依据需求的优先级和重要性,可以组织需求方和研发方聚在一起开排期站会。排期站会的一般流程:
(1)发送会议邀请
排期站会的举办时间是固定的,一般是2周举办一次。
(2)在规定时间开会,提前公布讨论需求组的顺序
(3)按顺序召集大家开会,首先介绍处于需求研发阶段的需求情况
(4)评审进入下一阶段的需求
注意控制节奏,防止进入需求细节的讨论。
思考:
一、如何评价工作量?
将待评估的需求与一个类似的,已完成的需求做对比。但研发同事出于各种原因,可能会高估或者低估工作量,需要产品经理不断磨练和探寻评估需求工作量的方法。
二、如何确定需求工作量的完成时间?
采用公交车模型,这个需求会在哪个两周内完成。同时,除非是严格的死时间节点,其他情况下都是一个时间范围,如这个需求最快在X日完成,最慢在Y日完成。产品经理应该通过磨练使X,Y日趋近相同。
三、如何处理长期堆积在需求池中的需求?
第一和第二个问题会导致这个问题的存在,因为研发资源是有限的而需求是无穷的,加上需求工作量和完成时间不准确,导致需求池中需求没有匹配研发资源,最终会积压很长时间。需求的变化瞬息万变,往往一段时间得不到开发的需求会逐渐丧失开发的价值,可以以三个月时间为标准,与需求人和负责人沟通,看看这些需求是否适合于公司发展方向,是否需要删除或者重新修订。
PS:需求管理常用的模型SWOT和KANO模型
SWOT:
KANO: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