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语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历经沧桑的老者,谈话间常常无意口吐珠玑,一语道出人生玄机:“退一步海阔天空”,“留一步与人行,减三分让人尝”,“无过是功,无怨是德”,“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人生近百,智慧凝结为一句句话语,不管从何而来,却字字玄妙,值得玩味。
第一次接触《菜根谭》,源于父亲永不停歇的唠叨。儿时,家贫,总羡慕别人拥有各式各样的玩具,父亲就会教我读书,“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边读还边打着节拍,我乐极了,父亲说“你看,苦中乐自来,不必羡慕”;吃饭时,饭粒撒得满桌,父亲一筷子打上我手心,说“居安思危”“粒粒皆辛苦”,别等祸来找;再大些,每每获得一丝成功,总得意而忘行,父亲说“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与人交往,父亲又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句句至理名言,因为年轻的张狂,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蛮勇,因为不曾经历的一帆风顺,常常纵着眉头,捂着耳朵,嚷着“别再唠叨了,行不行”,一溜烟扬长而去,留下无奈的身影在背后叹息。
初入职场,为人妻,方经坎坷,知晓生活的不易。认真研读着《菜根谭》,父亲的良苦用心在一瞬间明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父爱如山,学不会母亲的嘘寒问暖,只好用如山的语言,望迷茫时我能寻着柳暗花明。
这让我想到了曾国潘,致力家庭教育,一封封书写的家信,一条条成规的训条,不奢望子孙腾达于诸侯,却也别流浪成无枝可栖孤鸦。
谈起《菜根谭》,知乎里许多人纠结于版本的问题,其实只要你不是古籍学专家,或是急着写学术论文,哪个版本都值得你把玩。明朝万历年间,宦官当道,朝纲废弛,有志青年胸有沟壑却无处抒发,内心纠结难耐,无法宽慰,于是提笔书写想寻得一处清净。洪应明就是其中一人,《菜根谭》成书之初并没有什么人气,在今天细细看来也能发现作者的纠结矛盾:满篇淡泊明志,“玉韫珠藏”“逆境砥行”却都不只为大展拳脚,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吗;好不容易“独坐观心”觉静中大机趣,一会“真显妄难逃”此中得大惭愧,白想;“性定而动无不正”“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节义傲青云,文章白如雪”,不都是作者无奈下对自己的“达则接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无奈宽慰吗。所以当时并没有谁真正找到了内心安定的良药,只是探索罢了。
今日我们重看《菜根谭》,因为时代变迁,内心已然少去环境多乱的纷杂,可以安安心心思考,才发觉处处都可暗藏处事安身的真谛。那么哪个版本,是不是古籍原版重要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义”难不成是别人强加给你的?需是你自己读着,思考着,再读着,觉得真心不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拿的我们拿着,不该拿的我们也别纠结不放。 语录体的文章,本身就无法给它连贯着下个定义,就是让你拿着其中反复把玩,喜欢的撸成手串,戴在手上警醒警醒,别犯了不该犯的错,急躁中多静静。
至于古文翻译,看了几个出版社的,都差不多,不影响句意的理解,还且本身语言浅显抛开翻译自己也能理解得七七八八。有的版本还加入了各种故事的赏析,因此又得到各方人士的诟病。愚以为,没必要,看书的人各色各样,同样也有对文学文字没那么深理解感悟的读者,也还有知识储备量、阅历尚浅的学生。有些故事反而是帮助他们领悟,积累写作素材的好帮手。只要不是错字连连,误处多多,何妨心稍宽些。
我始终相信,每本书都如精灵,该有他最好的去处,也有最值得帮助的人。
阳春白雪的古籍就让致力研究的专家、学者去苦心专研吧,我们这些寻求轻松、愉快的下里巴人且看且思,乐得清闲。
生活不易,别闲着自找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