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近期和朋友聊天时,都或多或少地谈论到自己所学的专业/所在的学院非学校“亲生”的状况,即为不能享受招牌专业所拥有的学校资源分配的优势而感到不平,更可怕的还有随之而来的“丧”在自己生活范围内肆意扩散的情况。
大婉也因此而忿忿不平,觉得学校商院连运动会口号都要酷炫的多。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仔细琢磨自救的方法不用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1.警惕“与鬼共舞”陷阱
“与鬼共舞”是进化论中的一个概念。其大意是说一个物种,在适应过去的环境时,会形成一种行为A;荡环境发生变化不需要行为A了,可物种仍然会延续过去的做法,就像与鬼魂共舞一样。
是的,因为过去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程度和最终取得的成就都不如其他院厉害,所以减少资源分配是自然而然的结果。(相关讲座少、相关实践机会少、老师教学积极性不高,以及随之而来整个院浮躁而迷茫的氛围。)
要想避免身陷其中,就需要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
能感觉到“表面”异常并不难,但我这里想要谈的并不只是这一点。你应该想到的是我需要寻找原本我该听的讲座、该去的社会实践、该收到老师的指导、该有的二十岁朝气。
2.审慎选择自己的“关注圈”和“影响圈”
“关注圈”(circle of concern):每个人关注的一些问题,包括健康、子女、事业、经济状况或世界局势。其中,有些是个人可以掌握的,有些则无能为力。
“影响圈”(circle of influence):个人可以控制的事。
大婉的有位小女友可爱地把自己专业的人分为了好几个圈子,特别形象。
技术大牛圈:有自己做作品的能力和途径。缺点是,次元壁太厚,很难突破。
社会大哥大/大姐大:朋友圈迷乱而“成熟”,学习那都不是“事儿”。
平流区:技术一般,没有明确目标,没有“皇亲国戚”,俗称小透明。
她把自己归为第三类,羡慕技术大牛的技术,不敢走特立独行的丝带儿,但却也不甘停留在“平流区”。
听起来这状态是不是有点熟悉?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谈到
如果你也经常羡慕他人的成就,焦虑而缺乏行动力,可能要做的下一步就是,逐渐把重心适当地拓展“影响圈”移动,即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儿。此处大婉放弃举例,大家心里有数。
注意:有效的度量是影响圈与关注圈不相上下。
3.以始为终(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我猜测很多人可能都被大婉极其书面化的第二点给绕懵了,其实就是:不要把关注点放在他人身上,而是踏实地努力。
在意识到需要改变,合理地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能做的事情上之后,我们需要树立目标。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事物一般经过两次创造。第一次是心里头的构想(mental/first creation),第二次是真正的实现(physical/second creation)。
把它作为一直前进的动力,更有可能保持“初心不变”。
拿大婉自己做例子,大婉大学期间列下的目标(部分)有:
1.减肥(这项真的好难……)
2.雅思七分(✅)
3.GPA87(目前86.7)
4.去荷兰交换(✅)
……
我跟你说,成功达成目标的感觉简直太爽了!
4.产出与产能的平衡(P/PC balance)
当然,如果到这里,这篇文章,可能和一般的鸡汤文一样了,文辞还不如人华丽。
大婉接下来说的才是重点。
成甲在《好好学习》里头强调,与“技术效率”相比,“认知效率”更需要得到重视。
比如,如果你和大婉一样所学专业为新闻专业,除了基本的采写技术和时时保持对新近发生事件的敏锐程度之外,你可能还需要大量而广泛地阅读书籍,以此满足“新闻无学”的要求。
换而言之,也就是在追求高产出(production)的时候,也要时刻记得补充自己的产能(production capability),并努力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4.承担自由选择的后果与错误
每个选择之后都会有相应的后果,也可能会遇到错误。
在选择努力刷图书馆的时候,也许会发现班里选举投票没人投你,也必须承担一个人走夜路的寂寞,更可怕的是也许你翘课点名了也没人帮你答到。
但既然这种自由不需要事前的许诺,自然也不需要时刻的恭维。
总结全文,在一个弱势院系生存你需要注意:
很高兴能和您分享思考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Mollyfu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