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5分20秒时就发现了多处错误,我实在是听不下去了,就像吃饭是沙子硌牙了,不吐不快。
在此之前我看过铃木敏文的自传,在15年时看过《零售的哲学》,根本不是樊登解读的那样。
纠正如下,
樊登说铃木是一个普通人普通职员,后来被骗到洋华堂做销售。
事实不是这样,铃木敏文不普通,也不是普通人,他从没做过销售。
铃木家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他年轻时候的志向是从政。依赖父亲威望他经常去国会大厦开会历练。他当时也是裙带关系进的日本东贩传媒集团上班。
后来他的事业(主要就是7一11便利店)每当要黄了的时候总是靠他爹的政治影响力帮了他。比如最开始支持他从美国引进特许经营7-11便利店项目,这人是洋华堂的董事之一,是铃木父亲的朋友。
樊登的误读,给人感觉是屌丝逆袭白手起家的剧情……实际不是这样……
还有樊登讲7-11在日本为什么集中开店,樊登说是为了配送更方便,更彰显品牌优势,碾压竞争对手。这一点也明显是不符合事实的。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时期,是卖方市场。
铃木说当时的配送是以上游为中心的,不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也就是上游有什么货,出多少货,是上游说了算,打包批给你不拆零,爱进不进,进晚了都没货。
7-11开店时没有总部经费的支持,洋华堂的员工也不愿意去,招聘不到人。7-11的员工都是外行,收编的都是在本行业混不下去的散兵游勇,这种处境就好像百强连锁招聘的人和个体店招聘的人一样。铃木带着领着一批外行,他本人也是便利店零售的外行,但不是零售的外行。经费被压缩的只有洋华堂员工一半不到,7-11员工连旅馆都不让住,只能在门店二楼打地铺。第一家门店还是加盟店,不论店铺面积还是位置都不符合开店要求。但是铃木还是顶着压力开了。因为不管怎样算是开业了,所以你想这种处境下,他一次能进多少货?
铃木去跟供货商谈判,能不能少进点 ?能不能按照我的要求来给我配货。谈了两年没任何结果,供货商根本不鸟他。
铃木被逼的想出来一种方案,结果又被董事会那帮人给嘲笑的不行。洋华堂总部的同事和股东都嘲笑他是零售便利店的外行,因为铃木没做过便利店销售,但是樊登说铃木被骗到洋华堂时,是在门店做销售。这显然是不对的,铃木在自传里多处提到自己被同事嘲笑,他自己也自嘲,正因为这种不懂才没有墨守成规,才想到了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就像他这次的方案,他的方案是自己租仓库,把供货商配送的货,拆开再配送到各个门店。虽然现在是零售业的共识,但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根本没这概念。因为那时日本经济腾飞期物质缺乏供不应求!所以铃木租仓库的经费没申请下来,供货商的货他一次也吃不了这么大。怎么办?他想到了把门店集中起来开,这个方案一提出来又被董事会嘲笑一番。铃木只好硬着头皮去跟供货商谈判,就是我在你配送的半径内,你给我分开卸货,卸货人员是店员,不用配货师傅卸。供货商这才勉强同意,分明就是无奈之举。
这才是铃木敏文为什么集中开店的原因,后来日本经济衰退了,人们忙着上班加班,再加上人口老龄化,没有那么多钱和时间逛超市,才只能三根韭菜一个鸡蛋似的去楼下便利店买。铃木迅速抓住商机推出了新产品和更多的便利服务,比如软银的孙正义(投资马云那个日本人),当时以听过铃木的演讲为荣,他想跟铃木合伙开银行,所以7-11可以有ATM机等等。这就是为什么说他引领零售行业潮流的原因。
因为他最先做到了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去整改进货方式,然后他这种进货方式改变了原来商业配送模式,是一次彻底的经营模式改革。当然也要契合时代的背景,就是市场由卖方市场逐渐转变成了买方市场,铃木正好处在风口上,他的决策顺应了市场发展。后来他的母公司洋华堂出现经营危机,积压滞销,再加上一些丑闻曝光,伊藤洋华堂的创始人伊藤引咎辞职了,说来很搞笑,1992年铃木60岁了,本想着退休的,没办法他接管了洋华堂,成了洋华堂股东之一!因为他的7-11便利店做成了最牛逼的事业。
他那时已经收购了美国南方公司70%股权,美国南方公司是做超市的,旗下的便利店就是7-11,就是早晨7点营业晚上11点打烊,这名字本来是贴在店门口的标示语,后来竟成了招牌,可见当时美国南方公司并不重视7-11的发展,这才给了铃木机会。
那么铃木敏文是怎么知道的7-11?因为当时洋华堂主要像美国的超市学习,所以每月他都会陪着新员工去美国接受培训,偶然间看到竟有如此小巧的超市。因为在日本人印象里超市都是大的,没见过……
那你说他为什么能够有先见之明呢?他怎么能够把握先机呢?因为离不开他的经历,他之前在东贩传媒集团工作时做的是市场调研,主要打交道的是书店,也是零售啊,所以他把这套东西运用到零售便利店,这是降维打击啊!
所以铃木敏文虽然被称为日本的零售之神,其实很大原因跟他本人家庭背景,时代大背景,个人的从业经历,个人的思维模式有很大关系,绝不是屌丝逆袭白手起家,变出个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