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进西部高校美育课程建设
□ 王玉芳
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党的教育思想的一个突破性的发展。如何把这样的理念转化成行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成为近年来教育界重点探讨的话题。对于高校,尤其是师范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推进美育课程建设,积极做好普通大学生审美教育工作,是一项亟待加强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西部高校美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科学家钱学森有句名言: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有艺术,因为科学里有美学。艺术教育在构建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同时,陶冶人的性情,塑造健康的人格,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能替代的。当前西部高校均开设有美育理论、美术、音乐等相关的艺术课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教学效果、深度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涉及文化艺术领域的多个学科,但各学科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单一,缺乏特色,致使艺术教育停留在一般的艺术欣赏水平,无法帮助学生获得认识美、创造美以及运用美的能力。
二、对西部高校美育建设的思考
1. 制定规范的艺术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加强理论研究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之所以面临困境,其根源在于艺术教育理论研究滞后,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公共艺术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多数院校缺乏专门的艺术教育机构具体指导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以及校园艺术教育活动。因此,有必要针对公共艺术教育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制定规范、合理的艺术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对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明确目标,探索对策,实现有效的评价与管理。
2. 丰富课程类别,注重西部地域特色,加强综合课程的建设与规划
丰富课程类别是促进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在保证基本必修课程或限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更多的艺术类任选课程,打造艺术教育精品课程。西部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甘肃地处古丝绸之路的要道,雄奇的祁连山脉、源远流长的丝绸之路孕育了多样的古代艺术遗产,黑山岩画、伊斯兰建筑、宗教石窟艺术、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临夏的“花儿”、西北的秦腔等丰厚多元的文化资源是西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独特的优势与特色,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可以使学生对艺术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真挚情感。
3.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尽快编写适合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公共艺术课教材
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院系,教师在教学中常会碰到许多艺术学科之外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全面的文化修养与知识结构,以及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需求。值得重视的是,目前针对高校普通大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教材尚未得到普遍关注,其教学内容基本是专业教材的“缩略版”,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为此,应遵循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原则,逐步建设以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类、艺术实践类为主体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体系。
2020年10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要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美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为推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加快我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可用之才。
(该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甘肃省初中美育(音乐、美术)考试科目可行性实施研究》(GS〔 2020〕GHB4668)、 2021年甘肃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建设研究项目《传承传统文化、讲好中国美术故事》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素质的拓展”与“拓展的素质”
□ 史忠平
在高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必修课之外,开足选修课,是素质拓展的有效途径。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目前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主要有《书法基础》《版画》《雕塑》《陶艺》《纤维艺术》《影像艺术》等。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如何利用选修课程实施素质拓展计划?最终要拓展出那些素质?达到怎样的思政教育目的?都是需要长期思考、实践和探索的问题。
“素质的拓展”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要通过选修课来完成,必须牢抓五个关键点:
一是“史”的梳理。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认真梳理历史是上好任何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因为,通过学史可以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就雕塑、书法等课程而言,认真学习其发展的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伟大的艺术家和伟大的作品,而且能够从中领略艺术家的人格魅力、艺术智慧、思想情操和创新思维,并深刻领会作品背后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将之内化为自身的思考和能力。应该说,没有对“史”的梳理,就没有传统的根基,也就谈不上时代和前沿。
二是“理”的明晰。学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明“理”,“理”一旦明了,就会成为指引行动的灯塔。在美术专业教学中,往往因一味追逐技法的提升而忽略了“明理”的环节。岂不知古人早已对“外状其形,内迷其理”“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的做法有过批评。由此,如果能够明晰技法和作品背后的技术之“理”、审美之“理”、文化之“理”、人生之“理”,则会达到“翰不虚动,下必有由”的高度。
三是“思”的开启。思想是所有艺术作品的灵魂,没有思想支撑的作品必然是技法堆积起来的苍白空壳。而美术教学中需要开启的“思”,应该包括开放、包容的眼界和胸怀;对前人成果的整理、提炼、总结、审视和推进;对先贤智慧的借鉴、继承和发扬;对身边人与事的感受、思索和歌颂;对自我能力的客观评估等等。如果在“思”的范畴内不断开动脑筋,则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就会形成,以此所创作的作品也会深刻。
四是“行”的规范。如果对每一门课的发展历史都有很好的梳理,对每一个艺术门类背后的“理”都能了解明白,在平时又注重思考,就不难形成一种规范的行动。而规范的行动在实践性较强的美术课程中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规范的“行”,往往代表着一种良好的习惯、品德和人格。
五是“为”的实效。“为”是“行”的结果。因为,任何行动最终都要做出成果。在美术专业选修课教学中,不仅要有成果,而且要关注成果的时效性。要通过成果评价,反推“行”的规范与否,“思”的深度和广度,“理”的明晰程度以及“史”的认知水平等。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选修课的各位教师正是在这五方面的思考下,身体力行,以身作则。除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外,还积极组建了校史名人、彩陶文化、黄河文化、革命英雄等雕塑、陶艺小组,开展了以“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的摄影活动。另外,依托书法文化研究院、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传习所及纤维艺术、版画工作室等,为素质拓展教育提供了多元的平台。
素质的拓展是过程,拓展了哪些素质才是目标。从明史、辨理、启思,到“行”的规范和“为”的实效,选修课的目标达成主要体现在:第一,思想素质方面,坚定了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政治认同,增强了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树立了真善美的意识。第二,文化素质方面,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及其在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等方面的影响与启迪意义。第三,专业素质方面,学生能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逐步树立起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总之,从“素质的拓展”到“拓展的素质”是一个实施过程到目标达成的转换,自始至终贯穿着“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哲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神圣使命。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