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里算是稍微懂了一些门道。儒家以教育为己任,所以他们的著作言论看两点:一、教育观;二、为政观。
然后书到孟子。
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下,
子思做《中庸》,言天命之谓性,而孟子道性善,实深受其影响无疑也。
说道孟子。便不得不提其性善论。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盖以为人性本相近,习于善则为善,习于恶则为恶。
当其未习……不分阴阳,不辨善恶,则性固无善无恶也。
而孟子书七篇,言政言教,都归于性善说。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告子篇》
孟子主性善,故其教育论一曰主存性,即有此善性,当勿失之。二曰主扩性,即善性既存,当扩之。随说扩之,但应顺自然之势,见《公孙丑篇》揠苗助长
孟子盖以助长为妄,不耘苗为无事。无事则外物足以伐性,犹不耘则莠可以伤苗。妄则伤其本性,犹助苗适以害苗也。故其教育最重学者之自得。(陈柱)
即主张自然主义,发展个性。
君子深造质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而其政治论,又与教育论相似,都出于性善论。即“以不忍人之心扩充为不忍人之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篇》
陈柱先生言此段为孟子政治学说之总论。是中学时背诵过的文章,当时并未想这许多,也只是理所当然地当做议论文来读。儒家的“博学”论,大概也体现于此吧,博学而后知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