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跟孩子聊自己的情绪吗?
我上个月出差,坐高铁。在我旁边,有个不到一岁的小宝宝。刚开始他玩一会儿、睡一会儿,挺好的。可是,一两个小时后,不知道为什么,他开始放声大哭。
这时,过道那边有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跑过来,我以为小姑娘是嫌小宝宝吵。没想到她奶声奶气地对小宝宝的妈妈说:“他哭得好伤心。他饿了,你给他喂奶吧。”这句话把旁边的人全都逗笑了。车厢里的人夸小姑娘懂事,是个“暖”宝宝。我对小姑娘的家人说,你家孩子同理心真强。
有同理心的孩子能感知、理解别人的情绪,做出恰当的反应。 你看,这个小姑娘首先能感受到小宝宝的情绪,认识到这是伤心;然后,试图理解这种情绪的来源,是因为饿了;最后,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给宝宝喂奶。所以我夸她同理心强。
心理学家认为,同理心是社会交往的基础,也是道德感的源头,调节人际关系、协同合作都少不了它。我们不是经常说要培养孩子的情商么?虽然我不大喜欢情商这个说法,但是同理心是人的重要的情绪能力,它是孩子好性格,甚至孩子将来人生幸福的重要推动力。你想不想要一个人见人爱的“暖宝宝”?一起来学习,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吧。
同理心与人类的社会性相关,对人际交往有帮助
我们人类天生有社会性,会与其他人打交道。同理心是深埋在我们本性中的能力,是人与人的情绪连接。同理心意味着你看到别人当时的情绪和处境,就经历跟他相同的感受,而且,你能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情绪是源于那个人的情绪状态。
这话听起来可能有点儿绕,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你走在路上,看到一个人骑车摔倒了,你可能会感觉到愤怒和疼痛——“哎哟痛死了,真倒霉!”还有些慌张、窘迫——“好丢人啊。”这是你在经历跟他相同的感受。
你有这些感觉是因为他摔到了,他在那种情境下很可能有这些感觉。接下来,你有一种想要去扶他起来的冲动,你想解决问题,消除这些负面感受的来源。
大脑成像结果发现,人类产生同理心时,激活了不止一种大脑网络,包括与情绪相关的脑区、与社会认知相关的脑区、与注意力相关的脑区等。
一方面你的杏仁核在活动,有可能感受到愤怒悲伤等情绪;另一方面你的前额叶也在活动,你会分析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思考可以怎样应对当前的情况。所以,同理心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能力,而是与感觉、注意、执行等能力相关连。
多大的孩子开始有同理心
有一组科学家做了两个实验,一个是给一批 8个月到16个月大的孩子播放别的孩子哭的录像,看看他们有没有表现出同样悲伤的反应;另一个是去这些孩子家里,让妈妈假装腿被磕到或手指被砸到,看看孩子有没有情绪反应,会不会去帮助妈妈。
他们发现,8个月大的孩子就能感受到别人的情绪,16个月大的孩子更有可能去帮助妈妈。
有科学家认为,孩子1岁到 3岁之间,同理心有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孩子主要的社会交往对象是照顾他的人,妈妈、爸爸,或是爷爷、奶奶等。所以,早期的亲子互动模式,在孩子的同理心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说了这么多,我们当爸爸妈妈的,可以怎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科学界普遍相信,模仿是孩子学习情感反应模式的重要途径。在孩子小时候,父母就应该积极敏感地回应孩子,鼓励孩子体验他人的情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孩子有善意的行为。下面,我来告诉你具体的做法。
前面我说过,有同理心的孩子会感知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情绪,并对这种情绪做出恰当反应。虽然小宝宝就已经能感受到别人的情绪,看到别人哭他也想哭,看到别人笑他也乐,不过要能理解和分析情绪发生的场景,要做出恰当反应,还是需要更多的经验和学习。
1.家长给孩子做示范
首先,身为家长,你自己要有同理心。你跟孩子相处的时候,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情绪,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比如说,孩子想吃糖,你不肯给,孩子哭闹。一种方式是跟孩子说:“有什么好哭的,不就是一颗糖吗?你哭也没用,别以为你哭我就能答应你。”
还有一种方式,是跟孩子说:“你现在很伤心,因为你想吃糖果,我不给你,对吗?我现在不给你吃糖,是因为你今天已经吃过两颗了。你可以明天再吃糖果。现在,先吃一个香蕉怎么样?”第二种方式,孩子更能接受一些,因为你理解他的感受,而且提供了替代方案。
爸爸妈妈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注意避免两个常见的问题:第一,不要去推测孩子的动机,比如说,“你以为你哭我就能答应你?”而是真正理解孩子情绪的表达,会说:“因为我不给你想要的东西,所以你伤心。”
如果你不知道原因,就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么伤心呢?”如果孩子不说,那你只描述和接受孩子当时的情绪,也可以,“你哭了,很伤心啊。来,我抱抱你。”
还有一个,不要否认或故意忽视孩子的情绪。比如说,你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在地板上坐着流眼泪,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问孩子:“你怎么了?不开心吗?发生什么事了?”另一种是跟孩子说:“哎呀,哭什么呢,别伤心了,看我给你买了新玩具!”你从孩子的角度想想,哪种回应更合适?
你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孩子能模仿你的表情,你说的话,你的动作,你的情绪,以及你对情绪的反应,这些都是同理心的基础。
2.多跟孩子聊心事
正常人天生都会有情绪,但要识别和用语言命名情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识别别人的情绪更难,需要解读非语言的符号,比如表情、动作之类。经常跟孩子聊一聊,能帮助孩子解读情绪。
有一组科学家发现,宝宝在两岁左右,在日常生活对话中,会大量使用一些描述感受和情绪状态的词,比如:“痛”“妈妈生气了”“怕怕”等等。28个月的宝宝,已经可以使分析情绪的因果关系,比如“我抱抱爸爸,爸爸高兴。”
另一组科学家的研究则显示,孩子3岁时在家里的对话,与6岁时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相关。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小时候,家庭对话里经常聊情绪状态和情绪因果关系,长大后他更会辨别别人的情绪。
怎样跟孩子聊情绪?
第一,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你可以有意地教孩子说相应的词汇:“很生气,很开心”。孩子会知道,原来这些不同的感受都是有名字的。等孩子再大一点,鼓励孩子自己表达出情绪,这比只是安慰孩子更有利于培养他的同理心。
第二,看到别人有情绪表现的时候,可以描述外在表现和内在情绪之间的关系,比如说:“你看小姐姐哭了,她很伤心。”“那个人皱着眉头,看起来有些烦恼。”这样,帮助孩子学习解读情绪符号。
第三,你要主动讨论自己的情绪。与其硬撑着给孩子一遍又一遍地读书,不如告诉孩子,你累了,有些烦躁,想要休息。孩子更能理解你,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3.利用假装游戏
只要思考、想象情绪,假装对情绪有反应行为,也有助于培养同理心,所以有人发现,读小说能够提高同理心。小宝宝还不会读小说,但他们会玩假装游戏。两岁的宝宝已经可以有计划地扮演了,坐在一排小椅子上当火车司机。
那么,在读绘本的时候,就可以跟孩子一起演,来玩假装游戏。让孩子挑一个他喜欢的故事,你们分配好角色,一边演一边讨论角色的想法和感受。
还有,可以利用游戏“还原”孩子与其他人有冲突的场景,帮助孩子理解别人。
比如,你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抢别人的玩具,争执哭闹了。回来之后,你可以跟孩子玩假装游戏,假装是小狐狸抢小兔子的玩具,孩子扮演小兔子,你来演小狐狸。让孩子体验一下,玩具被抢时的心情。鼓励孩子想想:如果小狐狸想玩玩具,还可以怎么做?用这种第三方的角度,孩子更能体会“是什么感觉”,理解“为什么”,也更愿意思考“该怎么做”。
最后,我要悄悄告诉你,男生和女生的同理心天生有差异,普遍来说,女生的同理心比男生强。
在史前时代,主要由女性照顾孩子,所以她们能更好地识别非语言信号,并适时做出反应。有时候,妈妈跟爸爸吐糟,“工作好累啊”,爸爸可能会说“谁不累啊,大家都一样”,这就是典型的同理心不足,但请不要太责怪他,大概是天生的。
给你一个好消息,同理心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并不会在儿童阶段停止,大人也可以刻意练习同理心,辛苦爸爸妈妈们一起加油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