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起来在她的儿童与少年时期,来自家庭的温度确实很少。但是在中学学校里,她还算条件比较好的。因为班上很多同学都来自周边的村里,而住在镇上的她算“街上人”,不用住校不用吃学校食堂,不用每逢跟着父母来街上赶集,想买什么可以随时在镇上的小商店得到满足,最重要的是看电视很方便-这几乎是农村孩子与外界连接的唯一渠道。这意味着更有见识,通常这样的孩子也相对外向些,表达能力更好些--进入镇初中之前她也确实是遮掩的。并且她从小成绩优秀,基本没掉出过年级前三。且由于小学时成绩优异,有上过市电视台的经历,初中打一入学就是很多老师都认识的小名人,受到的关注众多。
但是转变也是从初中开始,13、4岁,少女青春发育的时期。但是改变她的并不是与父母的矛盾和怀春的心事,而是应试教育下紧张的学校氛围和奇葩的乡镇中学老师。
说到小镇中学老师的素质,可以聊的确实很多。通常一所镇立中学老师的素质都参差不齐。运气好的话,小地方的老师反而有几分高风亮节,在留守儿童居多的班级里,由于基本扮演了他们少年期全部的教育者角色,通常责任感会比较强,会竭尽所能地去关心教育孩子,以至于总能影响到那么几个孩子后来一生的习惯与品质,助他们后来走出小镇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更多的老师则仅仅是将教书视为养家糊口的工作,最关心班级的整体成绩与升学率,为此每日对学生各种棍棒拳脚相加(无需讶异,在乡镇中学甚至小学里,这种现象真的很常见)。育人,完全谈不上的。差别在于棍棒程度和思想的保守狭隘程度。她碰到的那位也影响到她后来几十年性格心态的班主任,便属于后者中的高段位。
那位班主任老师对差生的具体心态她当时还猜测不到,但作为好生的她,当然知道班主任希望年级前几的明星学生一直在自己班上。打一入校,这位老师便要求如果她的月考成绩掉出年级前三,就要惩罚她一人打扫当月班级负责片区的女厕所。那会她正值叛逆期,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大城市的孩子似乎不用每天题海战术,光唱歌弹琴画画辩论搞发明各种素质教育了。哪能接受老师给的这么大的成绩压力。便经常跟同学聊天表达成绩好有什么用,又不一定有好的发展这类看上去很酷的话。传到老师耳里,便觉得她作为优秀生,这是在散播“读书无用论”想打压竞争对手。每天晚自习开始前的班会上,班主任都会拐弯抹角地批评这类“优质败类”同学在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让坐在第一排正值青春期敏感的她感觉抬不起头,反佛自己真的是那种为了取得好成绩故意拉低同学的人。
现在想来对于13、4岁的孩子,这位班主任老师真是过于心机了呀。作为多年中学老师,他居然始终难以理解青春期孩子的那一点叛逆与迷茫,尤其是在小镇上成长的青少年。那几年,电视上流行的是韩剧与台湾偶像剧,也有中央电视台的各种答题节目-《幸运52》,《开心辞典》,(湖南台的超级英雄也是这类),(现在这类节目仅剩换古诗词大赛了吧?)同时让人着迷的还有《杨澜访谈》、张丹丹的《背后的故事》。那几年还是雅典奥运会周期,体育明星也是小镇少年们的偶像。刘翔在雅典跨栏夺冠让人一次次热血沸腾,残疾运动员桑兰是人人交口乡赞的励志榜样,萨满兰奇的语录她跟小伙伴都能背上几句。代表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的杨利伟也是同学们心中神一样的存在。中国加入WTO具体意味着什么其实他们并不懂,但是历史老师和英语老师都在课上提到过,电视上也能看到,作为中国人的她也会在晚上因为这个激动得睡不着觉。
总之从电视上看到的世界各地的厉害的人事都让没走出过小镇的她心生向往,哪会真的去想以那种手段拉扯同学的成绩呢-毕竟这也太不牛气了,成不了事!没错,十四岁的孩子是有这番骨气的!当然,最重要的是容易先自我攻击和怀疑的少女压根就想不到那种竞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