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喝酒的人,他们一身的酒气令人生厌。我不喜欢与众人喝酒,酒局令人坐立难安。
在成都,我喜欢上独酌,或者说喜欢上喝点小酒。但与其说喜欢喝酒,不如说是喜欢一种姿态和意境。
2020年1月2日,到成都的第三天清晨,我去了杜甫草堂。久闻成都难得见到太阳,到了冬天成都便是又阴又寒的。我裹着羽绒服站在那座小小的茅屋旁读刻在石碑上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杜甫当时那又寒又冷的窘境颇为感同身受,一丝悲凉涌上心头,却又暗暗压了下去。
30几年前的广东最南边的小城,它冬天也是冷的。那时的我和弟弟们穿着又厚又硬的毛线衣毛线裤,戴着手套帽子还是觉得冷得不行。我们上课时戴着手套不方便写字,还要买露出手指头的那种手套才行呢。寒冷的冬天里最讨厌爸妈要我洗弟弟的鞋子了。鞋子那么脏,那么硬,那么难洗。。。。。。如今穿着厚厚羽绒服的我,站在那块石碑前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想起来了小时的那种透入骨髓的冷。
草堂故居低矮的茅屋,是经过精心修葺的,使它既经得起风雨,又抵得住岁月的侵袭。石头地砖、各式家具虽简朴但一应俱全,如果杜甫当年住的是如今的茅屋,他绝不似歌中所言那般凄惨。哦,还有,我小时候也经历过夜雨屋漏,四处接水的窘境。所以“感同身受”四个字,我想我是有资格说的吧。
茅屋的四周建了许多的古式房屋,虽说不上富丽堂皇,却也是工整典雅颇有气派,万万称不上“草”堂的。各屋子大都用于展览书法诗词典籍,还有一部分用来做文创产品的售卖点。环绕着那些房子、草屋的是淙淙流水、花草树木。
冬天草堂里的梅花开得真好啊。黄色的腊梅灿烂夺目,白梅纯洁无瑕,粉梅红梅鲜艳优雅。所有的梅花,枝条苍遒有力,芳香幽幽然而来却一丝一丝沁入心脾。在幽香的包裹中,我走进一家售卖点,一进屋就被花花绿绿的小酒瓶吸引住了。虽然理智告诉我不要在景点买东西,可我的心还是很实诚地告诉我:买几瓶带回深圳吧,那将是一种回味。卖酒的小姑娘给我尝了几样,酒色美艳如各色琥珀,粉红的桃花酿,金黄的桂花酿,淡红的樱花酿。。。。。。视觉上和气味上颇有美感。于是我果断地收了几瓶。虽然后来回到闹市区发现这种小瓶子的酒到处都是,但我一点都不后悔。我想回到酒店了可以拿出来喝点小酒,肯定是旅途中特别的回忆。
可是我没有酒杯。酒店房间里配的高脚玻璃杯、啤酒杯还有茶杯都很漂亮,可喝这样的小酒,怎么看他们都不合适啊!这些清淡的酒,散发浓烈的花香,它应该配古朴的杯子,最好是日式的陶器,小小的,要一小口一小口的喝。我还是先把酒带回深圳,等我买好了酒杯再尝吧。啊,我就是这么矫情。
可那天我偏遇到了一个小酒坊,在酒店附近的指挥街上。指挥街,清朝时期已经存在的小街道,路边有个川剧院,剧院对面是我们住的酒店,周边有一大片陈旧的居民楼。那天下午我在酒店楼下等孩子回酒店取东西,就顺着街道走了一会。路两边开着些平淡无奇的杂货便利店、理发店、药店(我还买了几个高价口罩)等。正失望时,一家小店跳入眼中:门口摆了好几个大酒缸,店名叫已己酉坊,很有些调调。店真的很小,还很旧,不知故意为追求年代感还是真的舍不得装修,正对着街道的墙壁是用报纸来糊上去的。两边的墙简单地钉着两排货架,陈列着各种花酿——我买的那种。就在架子上,眼尖的我发现了一套酒具。虽然酒具是玻璃的,但用来喝花酿真的太合适了,况且价格还很便宜。一个酒瓶加4个酒杯总共才要40块。于是我不假思索立马拿下。
晚上回到酒店,我迫不及待地把酒杯拿来装酒喝了。就是要这种感觉:慵懒、舒适、无所事事、拿腔作调的;杯子里的酒在灯光的照耀下好看极了,花香好闻,虽然有酒味的一点点冲,但视觉和味觉都充分得到了满足。那一刻我宣布自己可以喝酒了!不是应付的,不是抗拒的,是心甘情愿想去了解和探究的。窗外的成都寒冷,屋里的我们温暖如春,一小口喝下去,一股暖意笼住心头,那一瞬间我终于明白了为何寒冬里的人们那么爱喝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