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四大名著,特别是读《西游记》时,常常替唐僧揑把汗。
生怕唐长老一个不小心,误食了妖精的人肉馒头,坏了十世的修行,取不了真经。
这是哪儿和哪儿啊?分明混淆了水浒、西游!让武二郎吃的人肉馒头穿越了。
这也怪不得咱,本邦四大名著,虽出书时代相隔不远,可里面的馒头包子全乱了方寸。
面食体统,缺规少矩,一塌糊涂。
壹丨
《水浒传》中的英雄,多为山东好汉,一伙纯北方糙爷们。
按说,这帮人的生活习性应该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北方人以面食为主,今天,若北方人分不清啥是“馒头”,那可真有点太“包子”了!
然而,出生于山清河县的武松,以山东人的眼光来看,有点那么不山东。
26回,(孙二娘)去灶上取一笼馒头来放在桌子上。两个公人拿起来便吃。武松取一个拍开看⋯⋯
一拍开面皮,武英雄发现大馒头的问题:人肉馅的。他嚷嚷起来!
常年行走黑道的孙二娘,啥鸟沒见过。这娘们很淡定:开玩笑!没吃黄牛肉馅馒头咋滴?
长在北方的武二郎,天天吃面,明明该叫这馒头为包子嘛!
是武二郎硬充南人,还是本来就该如此?
这等歹事,山东著名网红及时雨宋江,也碰上过一次。这黑胖子肉肥膘厚,差点成了馒头馅。
35回,(宋等人议论)“江湖上歹人多,有万千好汉著了道儿的:酒肉里下了蒙汗药,麻翻了,劫了财物,人肉把来做馒头子。”
翻一下《水浒传》,梁山强盗劫人,主要用途还真就是用人肉制作馒头馅。
菜园子张青自己讲述犯罪细节,成本很低。
30回,此间盖些草屋,卖酒为生;实是只等客商过住,有那些入眼的,便把些蒙汗药与他吃了便死,将大块好肉切做黄牛肉卖,零碎小肉做馅子包馒头。
看来,水浒里的馒头还真是用馅包出来的。
大明一朝,馒头与《水浒传》里写的基本一样,是用馅包出来的。
《大明会典》卷二百二十(洪武初年定师生会试宴标准):醋、每四十人共一瓶。面、三日一(□食)、每人八两造馒头、猪肉四两作馅。酵醋三钱。豆粉一两。乾粉索为汤。
这圣赐的馒头是猪肉馅的,粉索就是粉丝,是用来做素汤的。
可到了“宣德三年、停止会馔”。政府叫停了学子考官聚众会餐。但供应的“馒头馅肉”,却照例不断。
只是,这笔费用由“顺天府都税司、门摊课钞内折支”。
寒窗十载,学子不易,吃点肉馅馒头,这是分享国家洪福,沾沾浩荡天恩。
贰丨
不过,光凭这个,可別以为山东人只会对着包子喊馒头。
山东这个地方,在《金瓶梅》一书中,馒头是馒头,包子是包子,分得却是门清。
42回,应伯爵、谢希大、祝日念、韩道国每人青花白地吃一大深碗八宝攒汤 ,三个大包子。还零四个挑花烧卖 ,只留了一个包儿压碟儿。
山东的大包子,肉多块大,闻名遐迩。一般人一个就饱了,遇到饿鬼真没招。
在《金瓶梅》中,包子似乎有些不如馒头高级。馒头是当做点心的东西。是食品,更是礼品。
44回,(吴月娘)装了两个盒子,一盒子元宵,一盒子馒头,叫来安儿送大妗子到家。
78回,玳安道:“贲四嫂送这盒点心瓜子与娘吃。”⋯⋯(月娘)连忙收了,又回出一盒馒头,一盒菓子与她。
这就有些让包子难为情了!同样是面做的,为什么馒头就能成为盒装礼品?
这在《红楼梦》中也有描写。馒头好像很高大上哦。
45回,小么儿们倒好好的,他拿的一盒子倒失了手,撒了一院子馒头。
凭啥豆包不是干粮,凭啥包子就不吃香?
在明清时代的点心店里,猪肉包子可比肉馒头价格要高。
《儒林外史》是清代安徽人吴敬梓的作品,这里没少写馒头包子。
18回,(胡三)还要买些肉馒头。中上当点心。于是走进一个馒头店,看了三十个馒头,那馒头三个钱一个。
48回,王玉辉饿了,坐在点心店里,那猪肉包子六个钱一个。
一会儿肉馒头,一会儿猪肉包子,两个就不是一个频道上的东西。价格差一倍。
可是,今天的专家却傻傻地坚持:古人傻傻地分不清馒头和包子。
这件事,究竟是今人傻还是古人傻?
叁丨
大明鼎盛时,人口数量近亿。虽然包子馒头有没有馅都不算错,可总不致于一个王朝都搞错了吧?
叫馒头还是称包子?到底是古人搞不懂,还是今天咱自己叫懵圈了?
查看一下馒头包子的历史,这两样东西可是分得清清楚楚又明明白白。
包子、馒头的历史,可都不短了。在《水浒传》所托笔的宋代,包子是最亲民的小吃。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御街一直南去⋯⋯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汴梁市上“诸色包子”多如牛毛,如,御廊西鹿家包子、猪羊荷包等。“曹家从食,包子每个不过十五文”。
而馒头也是满街招牌。万家馒头、孙好手馒头、羊肉小馒头、独下馒头,更让人眼花缭乱。
“包子”、“馒头”并称,在四大名著中并不鲜见。
《西游记》写了一群和尚,他们食素,馒头是沾不得荤了。
44回,(行者道):“三清殿上有许多供养:馒头足有斗大。
三人坐下,尽情受用。先吃了大馒头,后吃簇盘、衬饭、点心、拖炉、饼锭、油煠、蒸酥⋯⋯
实心馒头在明清之际称素点心,与有肉馅的包儿及馒头是绝对不一样的。
28回,(八戒道):“我师父是那御弟三藏。若在你家内,趁早送出来,省了我钉钯筑进去。”那怪笑道:“是是是,有一个唐僧在我家,我也不曾怠慢他,安排些人肉包儿与他吃哩。”
这妖精真毒,专坏人戒行。西游中的馒头可是没馅的,素食。
在车迟国陈家庄,八戒一口一碗饭。如同变戏法一般,看的下人以为他把饭偷装在䄂子里,笑话他。
47回,傍边小的道:“这位老爷忒没算计,不笼馒头,怎的把饭笼了,却不污了衣服?”
笼馒头,是因馒头不会弄脏衣袖。这是实心馒头。
清《儒林外史》第二回,厨下捧出汤点来,一大盘实心馒头,一盘油煎的扛子火烧。众人道:“这点心是素的,先生用几个。”
明·清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也写过大明朝的这种实心馒头。
19回,见店面上俱卖的是馒头面点,并不见有酒店。王摩不胜焦躁,道:“走了半日,得些酒解渴,谁耐烦吃这些塞饥肠、噎嗓子的面块!”
唉,以祖国之广阔南北差异之巨大,要弄清楚包子与馒头,还真不容易。
不过,时代越往后,小说口语化进程就越发达,到清代《红楼梦》,包子作为点心,花色品种丰富得吓人。
贾宝玉就曾为晴雯特意要了“一碟子豆腐皮儿的包子”,以呈怜香之性。
肆丨
馒头与包子,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古人眼中的馒头是有馅的,而包子呢?同样有馅!
两种都可以有馅的面食,古人是怎么形容的?
宋代大儒朱熹,平时喜欢吃馒头,也偶尔也爱用馒头说事。
《朱子语类·周礼》云:昆仑当在西南(北)上⋯⋯大抵地之形如馒头,其捻尖处则昆仑也。
朱大咖解释本邦第一神山昆仑山,形如馒头,捻尖才是昆仑。这宋代馒头是尖的?
朱子在训门人时,也说吃馒头“只吃尖”,连馅都不偿,怎么知道馒头滋味。
宋人陶谷的《清异录》中,“玉尖面”条,写的是唐代的事。馒头是出尖馒头。
赵宗儒在翰林时,闻中使言:“今日早馔玉尖面,用消(肥)熊栈鹿为内馅,上甚嗜之。”问其形制,盖人间出尖馒头也。
先贤们描述的馒头,怎么看上去形同今天的包子?
明黄一正《事物绀珠》“国朝御膳米面品略”条记御膳面食,就有撚尖馒头、八宝馒头、攒馅馒头。
如此看来,花色馒头形状不一,或在抄口处捻尖,或捻成花形。而包子或呈圆形,不露包馅的痕迹,如包袱,以“包儿”相称。
馒头从诞生一直都是祭祀供品,这一点似乎让包子高攀不起。
《三国演义》91回,孔明曰:“本为人死而成怨鬼,岂可又杀生人耶?吾自有主意。唤行厨宰杀牛马,和面为剂,塑成人头,内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馒头”。
当夜于泸水岸,设香案陈馒头,招魂祭鬼。
萧子显《齐书》言:正月诏太庙祭祀用“起面饼”。即以酒曲发酵。
宋代字典《集韵》说:“馒头,饼也”。但无论是叫蒸饼、炊饼还是馍馍、饽饽、面兜儿,祭祀一概叫馒头。
饼,是古人称面食的总称,可以包括馒头包子。
明人《戒庵老人漫笔》载,国初南京“祭功臣庙,用馒头一藏”。一藏为5048枚,合吉数。之后馒头给匠人作饭食。
宫廷大节祭祀,馒头是绝对的主角儿。
明《续文献通考》卷82:孙承泽《春明梦馀録》:奉先殿毎日供献,初一日卷煎⋯⋯初六日沙糖馅馒头⋯⋯十三日羊肉小馒头。
祭祀是多有滷啊,这么大的国家大事,都少不得馒头,馒头能不牛吗?
雍容典雅登堂入室的大场面,却永远找不到民间口语化的包子。
这如同本邦的筷子,好像一叫箸,就有了层次感、身份感。
南北之异,截然相反。上海将肉包子叫肉馒头,小笼包叫小笼馒头⋯⋯
北人真还别笑话南人分不清馒头包子。古书面语中,真难找到包子。南人的馒头也许正是古书面语的延续。
这如闽人叫锅为鼎,掰扯起来,人家还真有些底蕴。
北方喊谁包子,那是骂人没能耐。民俗是种强大的势力,大家都喊,还就喊开了。
包子这词虽上口,可细细琢磨,还是少那么一点点文化。
敬请关注我的《这个明朝真好玩》。快来看看! http://product.m.dangdang.com/25808488.html?&unionid=P-10757431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