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经看过一篇三毛的文章——《西风不相识》。她描述了她在国外生活的时候遇到的一些外国人的经历,她一开始保持着父母祖祖辈辈教的传统美德,处处忍让,也获得了室友们的一致喜欢。后来她觉得不应该委屈求全应该要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在这篇文章中,她写了几段和外国人“闹翻”的经历。
我真正去国外之前,多少还是有点崇洋媚外的心态,但是在国外待过一年以后,才真正看懂了三毛那篇《西风不相识》。
刚到国外的时候,一切都很新鲜,总觉得欧美是发达国家,所以他们民众的素质应该也很高。当时我住的是一个“农场”,一个农场有多达2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室友,他们分别来自法国、罗马尼亚、葡萄牙、捷克、波兰、保加利亚、中东等等地方。他们的求学背景也很丰富,有读城市规划的,有读工程机械的,有读国际政治的,有读硕士的,有读博士的,也有和我们一样是交换的,还有同性恋,素食主义者。
(我们经常在这张桌子上分享国际美食)
一开始,我相信我的室友们也是和我一样新鲜的。我们经常在一个很大的客厅分享来自自己国家的美食,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习俗。但是随着真正生活在一起,却发现中西方文化差距还是很显著的。
一、party文化和餐桌文化
我的室友们很喜欢办party,基本上一个月至少办一次,对于从来没参加过party的我们来说,一开始还是很兴奋的。我们也各种化妆,参加party,在party上和外国人交流,觉得这是融入国外文化的一种好方式。
后来发现party无聊到死,就是喝酒跳舞,有点夜店的混乱感,而且聊的话题无非是你来自哪里。我也很不能明白,为什么他们对于这种party乐此不彼。尤其是冬天的时候,很多人冒着纷飞的大雪,骑自行车(party一般都要在凌晨4、5点结束,公共交通基本都没有了)来我们家参加party。一方面,是国外真的很缺乏娱乐环境,晚上5、6点钟各种消费场所都关门了。另一方面,他们在party上是要寻找sex partner,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国外对于sex过于open了。这种party很少看到中国人的身影,因为中国人常常不太能适应这种文化。
当然,外国人也很不能理解中国人的餐桌文化。既然不能接受他们的party文化,那么必然中国人有自己娱乐消遣的方式,那就是花式聚餐。我们家的大客厅加上洗碗机,成为了聚餐首选场所。外国人也是很不能理解,你们做一大堆的菜,全部放在一起吃,不讲卫生,然后也不开party,也没有music,为什么还能玩得那么happy。
出于尊重,不管是他们开party影响到我们的正常休息学习还是我们聚餐影响到他们,我们都对对方的行为表示了默认接受。但是,外国人和中国人比还是有区别,我们对于party选择默默忍受,他们对于我们的聚餐,如果打扰到了他们的学习,他们会说,希望我们的交谈能够小声些,因为她明天还有考试。
二、对于亚洲人的“歧视”
在欧洲的时候,我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来自欧美国家的室友们的“歧视”。我觉得这种歧视在有些人身上就表现得很明显,而有些人更加成熟,表现得更加圆滑。
我有一个室友对亚洲人的歧视表现得特别明显,她来自罗马尼亚。她对我们的说话态度语气明显有着一种欧洲白种人的优越感,但是其实罗马尼亚是一个比较贫穷的欧洲国家。我后来去过罗马尼亚,说实话,单独拿出中国几个比较好的省份(浙江、广东、江苏)去比较,不管是经济上还是人文素质上,我觉得都比罗马尼亚人要高。看过吴晓波给出的一个数据,美国人奢侈品消费平均年龄是54岁,中国人奢侈品消费平均年龄是39岁,简单推断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消费能力比美国人年轻15岁。欧洲更是已经进入了增长停滞期,但是很多欧美人对中国的认知还是停留在中国的80、90年代。
人有时候歧视别人,往往是因为自己浅薄无知。因为大文化就是欧美优于亚洲优于非洲。他们对于亚洲的歧视和我们对于非洲黑人的歧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当然也是来源于他们自己对于中国发展的漠视,更是因为太年轻,见识少,阅历少,造成个人修养的缺失。
三、最终我们都回归了自己原生文化的轨道
我对其中一个来自葡萄牙的室友印象很深刻。她是素食主义者,在丹麦攻读城市规划硕士,还画得一手好画。她算是给我科普欧洲文化很重要的一个人,我觉得她很有欧洲女性的特质。
她一直叫我COCO,给我展示她自己画的画,布置的房间;她带我去宜家,给我科普宜家的知识;她教会了我做甜点;当然她也会对我吃虾表示出愤怒,觉得我很残忍,吃那么多小动物;排骨更不敢在她面前切。她成为素食主义者就是因为对小动物很有爱心,不忍心吃它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她也会表现出很多的斤斤计较自私的一面。
我觉得她很真实,是很多欧洲女性的一个缩影。她是工作以后又到丹麦读的硕士,她在葡萄牙有房子和车,她攻读硕士应该是花自己的钱,她的经济状况并不特别富庶,也会抱怨葡萄牙政府,税收和丹麦一样高,但是工资福利待遇却比丹麦差得多。她独立有想法(之前说是想去联合国实习),还有些小才华,对对待感情和婚姻的态度也很欧洲女性,后来她结了婚又离了婚。
而我是中国女性的一个缩影。我们的关系并没有因为她教会了我做甜点而成为了朋友。最终我发现,她还是她,我还是我。我们在某一个时空交集以后,都又各自回归到了原生文化的轨道上生活。
对我来说,他们教会了我国际化和多元化的一课,但是他们终究是不会走入我的生活,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还是更喜欢和我有一样原生文化的祖国同胞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