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到新疆皮靴之事,其实还有后续。
爸爸不仅给我和姐姐买了皮靴,给妈妈也买了。
我:“你给妈妈也买了?我怎么一点印象也没有?”
爸爸:“给你妈买的是双短靴,样子很漂亮,很洋气。不过你妈一次都没穿过,后来那双鞋一直放到发霉了,你妈都没穿过! 所以你没印象很正常!”
What? 这是我听到的极其震惊的一个消息! 居然硬生生地把一双新靴子放发霉,都不愿穿一次? 我妈还干过这事? 是不是有什么隐情? 我的第一反应!
我:“是不是因为妈妈不喜欢那双皮靴啊,所以她不愿意穿?”
爸爸:“怎么会?你妈很喜欢那双鞋的,但是我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不穿,她总是这样,好东西都不用,都留着,留着留着都留坏了! 哎!”
爸无奈地深深叹了口气。
“总是这样?” 这句话勾起了我的回忆,似乎是的,给妈妈买的很贵的羽绒服,她没舍得穿,一直挂在衣柜里,过年时我提醒她了,她才拿出来穿一下,但她好像总觉得穿得不自在,更习惯穿自己的旧衣服。
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像妈妈这样生活的人。
你有没有买了新衣服连标签都没剪,一直挂在柜子里,想等着某个重要的时刻穿,结果后来连衣服都找不到?
你有没有买了一些吃的,一直未开封,直到放过期?
你有没有因为不自在,而放弃新形象,宁愿回到旧有的不变的造型上?
你有没有在家里囤积了一堆舍不得扔掉的旧东西,就因为想着也许某天会用得上?
也许你这么做的理由如下:
“这个鞋子别人都没穿过,我穿出去丑,怕别人笑话。”
有这种想法的人,活在他人的眼光中,以他人的喜好和价值观来评价自己,内心力量比较虚弱。
“这件衣服这么贵,平时穿太浪费了,留着过年走亲戚再穿吧。”
也许是传统的节约思维深入骨髓,然而深层的意思也许是: 这么好的东西,我怎么能每天用呢!只有重要的日子,大家都穿得好,我才能像他们一样,有资格用一下。因为我配不上,我不值得拥有太好的东西,太好的东西给我用就是浪费和糟蹋,这样想的人骨子里也许有一种无价值感。所以会宁愿把东西放坏,也不愿踏出实践物品价值的那一步。
“这些东西都还没坏,怎么能扔呢! 也许以后还要用呢!”
这样想的人,内心缺乏安全感,对未来的不确定,让他们需要通过囤积物品的方式,来保持内心的安定。
所以平时生活中,有些人也会在家里囤积一堆的卫生纸、塑料袋、各种生活用品、看到网上打折促销也会买很多不需要的物品堆积家中。这样的人的家,无论房子多大,总是给人一种拥挤感、混乱感,家里满满当当都是物品。似乎物品是家的主人,而人成了家里的配角。(当然,此次疫情是特殊时期,囤积一定量的口罩、消毒液是必须的。)
“哎,我知道自己不会打扮、穿着土气,但。这。这。个。风。格。不。适。合。我,我穿了浑身不自在,我还是保持原样吧,反正我也习惯了。”
为什么明明对自己不满意,为什么心里其实很想改变,但就是无法行动呢? 头脑里的这些声音在不停地说服自己保持原状,心里的那个声音却蠢蠢欲动,期盼自己能克服心魔,迈向新生。
很多人不是不想改变或者不愿改变,只是无力改变,对,无力,无力量感! 他们害怕、他们屈服了现状、他们认命、他们给自己已经定位了,他们被惯性力量、思维定势带着走了,他们不愿面对内心的焦灼与不安,害怕搅起内心的震动与改变,因为那需要勇气,需要面对一些自己不曾面对的恐惧,需要克服心灵的变化带来的情感震动,需要扩大自己的边界、脱离安全区。
写到这里,想起了我的一个同学,她从不化妆、脸色蜡黄、衣着保守朴素,对于很多新科技的东西都略显笨拙,她的表现似乎与这个时代有点格格不入。但她对待工作颇为认真、教学成绩优异。她的一个学生曾经在毕业后给她写了一封长信,除了感谢她的教导外,还措辞谨慎地提到了希望老师能够稍微打扮一下自己、放松放开一些自己、不需过于保守和传统。这学生可谓非常敏锐,也很用心的照顾到老师的情绪,我的同学看此信后,很受震动,她和我们几个好朋友聊天说到,其实她一直都想改变自己、捯饬捯饬自己,但实在迈不出那一步,买来的眉笔、口红、BB霜都放过期了,她也没怎么用过。偶尔在家用一下,出门前她肯定还是要擦掉,因为她实在过不了自己的心里关。她怕学生笑、她怕别人的议论评价,她宁愿缩在自己现在这样的壳里,安全地生活着。
你的生活是你所选择的,你的选择也造就了你的生活。此文既是说给你听,也是说给我自己。
下次买来新书,马上撕掉塑封,立刻开始看起来。书不是用来屯的,是用来看的。
下次买来新衣服,立马剪掉吊牌,第二天就穿出去,没有什么隆重日子与普通日子,只要你愿意,每一天你都可以把它过成节日。
下次看到打折促销,目不斜视,家里已经有足够的用品了,我不需要多余的物品,放在家里占位子。
下次化了妆,勇敢的走出家门去,好不好看我自己说了算,我不需要用你的审美和评判来定义我自己。
希望大家都能勇敢做自己,强大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