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晚,来自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的汪智星老师带来了一场与众不同却实实在在的讲座——《例谈语文要素有“质”落实》。讲座分三个话题,第一,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话题跟老师们交流。第二,语文要素有“质”落实的有益实践。第三,语文要素有“质”落实的再思考。
第一个话题,汪老师列举了十八年前的一次课堂教学竞赛、八年前和学生的一次课间交流、统编教材的最大特色——明确了单元语文要素,从而引发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深度思考:有“质”落实,就是要在具体的文本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要有思维含量。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教师的巧妙设计和引导下,主动地学,积极地学,灵动地学,饶有兴趣地学,甚至是很享受地学。
讲座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第二个话题,汪老师用五个课例来展示自己是如何在课堂上有“质”落实语文要素的。这也是一线老师最喜欢也是迫切想学习的,只有从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才能准确体会专家是如何去想如何去做的。汪老师列举三下第四单元《花钟》,本单元阅读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汪老师让学生主动去找,找到后无论对错并不急于下定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再读文,从文中找出充足的理由。学生在再次读文感悟中自然明辩是非。在讲四下第五单元《海上日出》时,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汪老师让学生自主思考,自己发现表示顺序的词句,感悟巴金描写海上日出的顺序。《父爱之舟》这篇课文是五下第六单元的一篇,阅读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汪老师设计巧妙,让学生猜猜“哪个场景留给汪老师的印象最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断被激起,猜测、品味、细读、悟情,深深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满满的的爱,儿子对父亲理解的爱。前三个课例都是阅读课例,接下来是两个习作课例。三下第四单元《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汪老师引导学生发现习作秘诀:1、把实验过程写清楚。2、把在实验中想到的写出来。汪老师还亲自写下水文,示范如何把实验过程写得有趣味。《我的心爱之物》是五上第一单元的习作,汪老师告诉我们:一知道了写什么,还得知道为什么写;二知道了怎样写,还得知道为什么这样写。
以上五个课例翔实生动,足见汪老师对教材的准确解读,对语文要素真正做到了有“质”落实。汪老师独到的构思,精心的引导,循序渐进的深入,让学生对文章悟得真、悟得深。
第三个话题主要讲了三个必须:1、必须始终牢牢把握好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2、必须清晰了解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关系。3、必须努力发挥语文学科育人价值及重要性。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王崧舟老师把“内容、涵义、形式”称之为语文学习的“三层边界”。越往外,“语文”就越谈;越往内,“语文”就越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向汪老师一样,认真准确解读教材,有“质”落实语文要素,构想有思维含量的教学设计,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快乐中学习与思考,从而由“内容”到“涵义”进而“形式”,步步逼近“语文”独当之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