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是爱综艺的,别称为“综艺小王子”的我对于形形色色的综艺虽然没能看个遍,但是大多都有所耳闻或者略知一二。
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好像感受不到综艺带给我的那份快乐了——看综艺前没有那份期待感,看综艺时领略不到其中的幽默感,看完后也不会产生回味感。看综艺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种习惯,不自觉的会缓存一些,只是,我好像没那么喜欢它了。
我开始反思,本来是一件享受的事情,为何现在却更像是机械的完成任务呢?想来想去也还是找到了这么几点原因。
1、综艺市场同质化严重,腻了
现在打开电视,各个台都播放形形色色的综艺,更别提各大网络平台还在努力的制作网综了!但是,仔细看看才发现很多节目内容大同小异,就连名字都没什么区别。
随便举几个例子,《王牌对王牌》被称作是阵容豪华且讲究情怀的《快乐大本营》;《欢乐喜剧人》、《跨界喜剧王》与《喜剧总动员》不光名字傻傻分不清楚,就连嘉宾都有相同的;再比如,同是浙江卫视的节目,《我们的十七岁》、《高能少年团》、《挑战者联盟》被分别形容为纯男MC的、年轻活力版的、模式固定的《奔跑吧兄弟》。我列举的还仅限于电视综艺节目,像这样的例子我还能举出无数个,我想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综艺人的悲哀。
究其根本原因,那就是好的模式太少。好的模式意味着好的收视率,意味着高的冠名费,意味着利润丰厚。所以,一旦有新鲜的模式出现,有的电视台先下手为强,积极购买版权;有的干脆破罐子破摔,直接“借鉴”该模式的核心内容并美其名曰“原创”。一旦该模式收到观众的认可,电视台就穷尽其用,没有太多创新的持续做出综N代来消耗该模式,直至被用烂……
所以当我们在一个节目中看到另外一个或几个节目的影子时,我又如何能喜欢你呢?
2、播出平台太注重炒作,烦了
作为一个混迹在微博圈的综艺咖,通过看微博热搜我就能了解到一部综艺在网民心中的地位,从而帮助我选择更好的综艺。
我是爱过《奔跑吧兄弟》这个综艺的,那时他才制作播出了第一季第二季,我对于这个综艺痴迷到当天必须追,隔天就跟好友讨论,搞笑情节反复看。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对这个模式存在新鲜感,另一个原因在于不会刻意制造话题炒作,与节目相关的话题也在合理的限度内发酵。
但是,到了第五季了,进入疲软期了,节目为了炒作三番五次的以“鹿晗迪丽热巴cp”为话题,但是最可笑的是,每当我点开话题去看,往往热搜微博或者官博下的热门评论都回被网友们写上“#鹿晗择天记##鹿晗#4月17日起,登录湖南卫视‘青春进行时’剧场,每周一至周四晚22:00播出,欢迎收看!”,可见粉丝和网友们对于这样的强行组cp来进行恶意炒作的行为是不接受的,因此反而推广别台的节目。
所以综艺啊,还是用心做品质,少炒作一些吧!炒作有风险,品质才是王道啊!
3、再也没人陪着一起看,念了
高中上的是寄宿类学校,周末也不回家,所以高三往往就会用看综艺的方式解压,有什么好看的综艺我也会推荐给小伙伴。
所以在学习之余我们就会各自缓存同一个综艺节目,由于时间紧张,大多时候都是压缩自己的睡眠时间在晚上看,而且为了不影响宿舍的其他同学,我们都尽可能的压抑住自己的天性,不笑出声来,都快憋出内伤了。
第二天,吃饭或者放学路上,就开始了漫长的交流过程。我们会讨论看《偶滴歌神啊》时自己的准确率,讨论记忆深刻的音痴或者歌神;我们会讨论《奇葩说》里奇葩们突破天际的脑洞和抓马的演绎方式,不时还会因为立场不同而接着“撕”,争个你死我活;我们会讨论《我是歌手》自己喜欢过支持的歌星,青睐的表演作品。关于综艺的讨论让我们的高三生活充满了快乐,也确实让我们释放了压力。
到了大学,每次看综艺都是自己一个人躺在床上,里面的梗也似乎变得没那么搞笑了,即使搞笑也没有人可以分享,再也找不到那个可以跟我一起讨论综艺或者听我介绍综艺的小伙伴了。
我不想回到高三再经历一次那样的生活,但我确实怀念那段一起看综艺聊综艺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