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重要的事情,是先慢下来。不是不做,而是想清楚了再去做。
意思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纵观全局,把事情都想清楚了、理清楚了,再下手去做。这样的话,即使从最细小的事情开始
以,不论是面向自己的人生设计,还是面向工作发展,都一定要先把事情慢下来,先把心静下来,看清楚了才能想清楚,想清楚再去做。
这些都是沉得住气、慢得下来的人。他们之所以能慢得下来,不是因为比别人有毅力,而是因为想得清楚。
时代越快,你越要慢下来,用一种战略眼光看清楚再动。第二个很重要的东西,我们一定要阅读。
除了读书,你还可以用更多的方式学习,读书、旅游、交友、拜访名师、个人领悟是个人学习的5种路径。按照古典的话来说,就是要成为“联机学习者”。一个人的学习、思考能力都极其有限,整天盘旋在自己的思想、能力、领悟范围内,很快会遇到瓶颈。
第三个重要的事情,就是用一种投资的心态来看待人生。
我们的时间精力也是一样,表面上看,好像睡一觉就能恢复,没有什么成本。其实你的时间过去不会再回来,一天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在一个资源丰富的时代,你要更加谨慎地投资你的时间精力。
这本书想要讲的主题是:如何利用规律和趋势,放大个人努力。
学习的目标是调用信息、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存储——整合——提取——运用”的四步法。
第一种时代溺水者:无法掌握自己注意力的人今天,对于职场中人来说,能否驯服自己的注意力比是否专业更加重要。
第二种时代溺水者:无法过滤信息,找不到重点的人你在网上看到一段话,如何迅速判断真假?是不是真的应该接受这段话传递的信息?
第三种时代溺水者:不理解系统,无法与陌生人联机协作的人你和多少微信里的好友
今天是一个机会更多,但概率更小的世界。处处有机会,就是处处有竞争。越是开放的市场,越是需要专注于核心竞争力。越是开放,越是聚焦——这是一个高手的时代。当资源丰富时,选择的能力比执行更重要。读书、识人、修炼不是重点,关键是读哪些书?认识什么人?修炼什么能力?抓住哪个机会?
需要你有一种深思熟虑后做选择的战略能力——要找到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我也一直有个观点,要学习一项技能,就要先研究这个领域第一线的高手。只有站在高手身边,与伟大同行,才有可能真正领略到他们的世界。
决定一个人几年后不同的,正是那些你睡着以后,能够持续迭代的东西。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很早就是好朋友。比尔·盖茨的父亲邀请巴菲特共进晚餐时,让他们俩玩了一个游戏——在手上写一个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词。两个人的答案竟然完全一致:Focus(专注)
高手都在持续做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高价值区往往是反直觉、
高价值区需要高竞争力
与其用100%的精力学习一个领域的100%,不如用80%的精力学习每个领域20%的精华。
其实无论是教师的个人成长、个人品牌的成长还是机构的成长,都符合一个原则——专注高价值的头部。
幂律无处不在,给我们的一个最重要的启示是:社会和自然的大部分系统都有重点,做事情一定要抓重点,持续地抓住重点,就抓住了最高效率的关键。
这种利小的投入能撬动更大收益的工具,就是杠杆。幂律告诉我们,每个系统里都有杠杆点,找到这个杠杆点,能迅速放大一个人的努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
幂律分形,意味着刚才提到的系统的重点都能继续再分,找到更微妙的重点。杠杆点上,还能继续加杠杆。
找到事物的核心杠杆点需要大量的观察和思考,然后抵抗住各种诱惑,坚定地持续专注这20%,这需要强大的定力。这是投资的思考方式,也是自我投资者——高手——最重要的战略。
能力提升需要三个要素:好的方法论,刻意练习,大量的实战机会。
过去一个年轻人迷茫的时候来问我,该干什么?我会建议他去寻找自己的优势、天赋和激情。今天我依然会建议他这么做,但是如果短期找不到,我也许会建议他——先进入自己能进入的头部,去最好的城市,去最热门的领域积累资源、增长见识,与伟大同行。
等你的眼光上去了,竞争多了,你自然会品味出来自己的优势和激情,你也有
资源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优秀是幂律规则的简单显现——天时、地利、人和,取势、明道、优术,不管是兵法还是商道,都把时机和站位放到了个人努力的前面。
头部效应讲起来好像是明摆着的——要专注于做那些高价值、高优势的事。很多道理常常由于过于简单,而没有获得足够多的思考和注意力。头部效应就是典型
的例子。其实越简单的事情,操作起来就越难,因为过程的反人性。
我们常常陷入三个误区,但是只要遵守相应的原则,就可以成功避免陷入误区
我们常常陷入三个误区,但是只要遵守相应的原则,就可以成功避免陷入误区
误区一:从当前优势出发很多个人成长,甚至职业规划书都强调,先从个人优势出发,选择你感兴趣的领域。这是个误区。
场外选手很难判断真正的优势。优势全称是“竞争优势”。如果没了解竞争领域,你怎会知道自己和谁竞争,有什么优势?比如说,同事总说你唱歌很好听很有天赋,最近《歌手》节目又很火,于是你决定发挥这个艺术天赋,辞职去做一名歌
手。当你真的开始走上职业歌手之路,也许会发现自己“唱歌好听”的优势在专业歌手圈里只能垫底。同样道理,知心大姐不等于好咨询师,特爱思考不等于善于思考。
到底是不是优势,需要你入场才知道。核心优势不是在地图上定下来的,而是在战场上一次次逼出来的。不上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核心优势。
过去的优势不等于未来的优势。我本科读的是土木工程,大学毕业5周年聚会,大家问我在干什么,我说做英语老师。他们都拍着桌子笑岔了气,可见他们一点儿都不认为我有讲课的优势。后来我出了本书,同学们纷纷发来贺电:“哎,我昨天看到有本书作者名字和你一
样。”可见他们也不认为我有写作的优势。一个人如果仅仅从当时的优势出发,那么我应该做个土木工程师,因为在自己的舒适区最有优势。
京东早期的优势是价廉物美。面对淘宝的竞争,正品是优势;再后来天猫也是正品,京东发展新优势——自建物流,快速到家是优势。固守过去的优势,恰恰最没有优势。
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经常在“专业对口的烂工作”还是“专业不对口的有前途的工作”间纠结。其实过来人都有体验——工作两年,你发现自己曾经最看重的学科优势,根本不算什么优势。反而在学校养成的一些思考方式、为人处世的方法等综合素质,才是真正的优势。
原则: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
先确定高价值,再思考优势。
不要因为容易而去做一件事,要因为
有价值才做。不要因为便宜而买一件衣服,要因为值得才买。不要因为彼此习惯了就结婚,要因为相爱才结。
因为我们不怕苦,怕苦得没价值;不怕累,怕累得没有意义。
高手会暂时放下自己的优势,思考价值,他相信只要方向正确,资源、技能、优势都是可以积累的。
高手总是选择窄门。误区二:着急入场,不想优势
很多人走向另一个反面——看见高价值区就撸起袖子下场,很少思考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如果说第一种误判会让你故步自封,那么这个误判就会让你自我毁灭。
比如最近火热的新媒体和内容创业,很多人心急火燎地开始学习写作,朋友圈的内容激情四溢:“我注册了一个公众号,起了一个绝好的名字,拉了一个群,开始写作,坚持了30天,现在已经有10万字了。”学写作是件好事,写作是未来的核心技能,也是一个自我表达、自我修炼的绝好方式。但如果目标是希望赶上内容营销、知识IP(知识产权)这波热潮,可能就需要再掂量下。
学写作是件好事,写作是未来的核心技能,也是一个自我表达、自我修炼的绝好方式。
当他们真正开始写,才会发现自己进
入了一个早就竞争白热化的领域,每个细分领域都已经有占据头部的人,那是一群已经不停地思考和写了很久的人——咪蒙是《南方都市报》编辑,六神磊磊是新华社记者,连岳是2002年就开始全职写作的作家。
这些人都有共同点:过去在这个领域有不俗的积累。不管当初是主动还是误打误撞入的行,他们最终选择深耕的领域都是拼杀后经过思考和判断的,叠加在过去的能力资源之上,形成了强劲竞争力
而对于这个时候才准备从头开始的人,在随大溜选择的人挤人的赛道上,别说头部,小腿肚子都到不了。他们当时入场,只是出于一种“再不进入就来不及了”或者“我也捞一把”的焦虑。殊不知,以焦虑开始的事,往往以焦虑结束。
蠢”字的结构,是春天的虫子刚刚苏醒,到处乱拱,没有方向。大部人在机会来临的时候,都有焦虑的蠢动。这种动作背后是思维的惰性。他们很少分析赛道的游戏规则、优胜选手的特点和自己的竞争策略。他们不仅是准备成为写作大号的人,听到相关数据就准备报班的人,看到别人创业自己就注册公司的人,还是看到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或大数据火了就希望往那些领域发展的人……机会几年一波,这群人从一个热门的脚部冲向另一个热门的脚部,除了心跳,从未获得过什么真正的价值……每...
永远不要在热门领域随大溜。永远不要在热门领域随大溜。永远不要在热门
随大溜。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价值越高的领域,竞争越激烈,越要凭借独特的优势,你先不要着急动手,要用足够的时间观察对手,思考差异化优势再进入。
这件事为什么难?因为当所有人都疯狂奔向新大陆,还有人在里面赚到大钱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会升起“再不上就来不及了”的本能冲动,这种冲动来自祖先多年逃生的经验积累。此刻要静下心来思考和判断,相当反人性。巴菲特的办公室没有显示当日股价的电脑和电视,也是一种可以让自己不受打扰的必要机制。
博伊德认为,在战斗中进攻速度并不是唯一的关键。重要的是时机和方式。一旦对手开始行动,你应该按照观察(observe)、调整(orient)、决策(decide)、行动(action)四个动作行动,争取后发而先制;这四个部分会不断往复,被称为OODA循环。
真正的高手会花很长时间观察好几个赛场,观察游戏规则、赢家的玩法,对比自己的实力,找到最好的优势角度切入。他们知道这种处处都有的机会,很多不属于自己;在那些属于自己的机会里,他们也并不着急出手,他们在等待更大的概率。
所以,千万别相信“去最激烈的战场,哪怕从头做起,哪怕是个小兵”这样的鸡血故事,名人成功可以这么说,但你在进场前不要这么做。
如果优势不足以当第一,那就搞差异化竞争;如果无法上主战场,那就先占领二线战场;如果综合能力胜不了,那么就找一个细分领域,然后从一个小头部,去更大的头部。成功是成功之母,成为鸡头是变成凤头的捷径。
误区三:关注不属于你的机会,眼高手低第三个我们时常犯的错误是关注的领域距离你的生活太遥远,那根本不是你的赛场。网络时代,你天天会听到大佬们的各种讲话,未来、国际、世界……听得你心潮澎湃。开眼界很好,但这对于解决你当下的困局,没有什么好处。
前面说过,找到头部是一个持续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一个距离你太远的领域,你根本就看不到真实的信息和对手,听到的全是传说、段子或者别人希望你听到的东西。这些信息只能当故事听,根本没法拿来实际操作,你很难从中收获什么有用的信息。
要把注意力放到你能影响到、能操作的赛场,尽快到你视野里最近的头部,而不是想诸如“我怎么成为业内最好的……”之类的问题。你可能既没有见过最好,也没有真正看到过“业内”
战略必须先帮助你在当下破局,否则就毫无意义。
一个新知什么时候习得效率最高?认知心理学认为,成人学习有三个前提要求的时候效率最高,即有目标导向、有即时反馈、最近发展区[2]。简单地说,能解决当下问题的、学了有地方用的、难度适中的知识最有效。
今天,最新的知识的源头并不在某个教授的脑子里或一本教科书的某一页,它们在大脑和大脑的碰撞中,在问题和知识的交汇之处,在一线高手的实战之中。要和知识源头联机。
们做账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个折旧率。比如说如果你的手机3年一换,那么
这个手机折旧率就是30%。但是比电子产品折旧率更高的,就是知识。
世纪,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缩短为30年;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进入21世纪,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也就是说,你大学一年级学的东西,很可能大四毕业的时候就已经完全没用了。
不信,问问你身边的同事,他们大学学到的知识在工作里用到多少?
怎么应付知识折旧?两个方法:第一是多读不容易折旧的经典,就是我在前面说的一二三四手知识;第二就是不断更新最新的内容。不管是哪一种,你都需要
断地问自己:“这个能更好地解决我的问题吗?”
问的能力,最能看出一个人思考的深度。
任何情况下,问“为什么”都可能是引起改变的第一步。如果能先于别人发现一个难题——都不需要解决——你就获得了一个创造一家新企业、一项新事业甚至一个新行业的机会。这就是提问的力量:一个好问题是你开始创造的第一步。时代是水流,答案是河岸,而问题是船只。
方面,写作能把这些知识形成体系,整理成能出手的“知识晶体”。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能兑换价值,让更多人知道你有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这个动作能帮你找到下一轮更大的问题,以及更大的价值,形成迭代。这个循环能持续放大,带来一轮又一轮的知识跃迁。
产出不一定要大,但是一定要有,永远不要低估一个正确的简单动作带来的可怕结果。如果写不出一本书,就写一篇文
;如果写不出文章,那就写一张知识卡片;如果没法积累一个知识卡片,那就总结一句话,然后分享出去。
这些话、卡片、文章和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逐渐成形,只要稍加修饰就能产生“个体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完成跃迁。当你打开新的话题,过去的知识作为一个模块,再整合进更多的知识,这样就生成了你自己的知识树。
事实上,最好的检验输入的方式就是输出,而检验输出的最好方式,就是实际解决一个问题。帮别人解决问题,看似是
他人“白白”获益,但是自己也重新打磨了思想,修正了很多错误,自己的收益更大。
设计自己的知识MVP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交付产品)是产品开发的一种思路,一开始提供一个最小的具有可行性的产品。你不妨尝试一下,设计一个最容易入门且可交付的知识IPO产品。
总之,把能力封装成轻产品,高频次刷出去。
你也许需要学习笔记、整理脑图、视觉引导,但是千万要记得让知识成为产品,不要成为自嗨的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