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到底去哪里?是去女方家呢?还是去男方家呢?对于我们这些结了婚的人,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就成了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阎连科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他写了一篇文章叫《过年的母亲》。
阎连科是从河南乡下走出来的这么一个作家,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那种乡村的教育,其实就跟我的生活经历是很相似的。但是他的太太是一个城里人,城里从小所受到的那种生活跟农村的那种生活,那种体验真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样的两个人结合之后,他们观念上会带来一些不同甚至一些冲突的地方。阎连科就是很典型的这么一个家庭,按我们的理解,新年要早早的回到老家,然后要在家里面呆很长很长时间,要把老家的亲戚都走一个遍。阎连科也是这么想的,他们可能计划着正月初六、正月初七再走,但是他的太太总会去找一些理由或者说确实有一些原因,可能初二初三就离开了老家,又回到了城里。所以,有一年过年,阎连科就索性就没有带太太一起回家,人家太太也乐意得在城里面过,阎连科就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去跟他母亲一起过年。阎连科回家一路上都在教儿子怎么跟奶奶说谎话,要说妈妈有事,妈妈什么什么原因不能回来。因为他怕老人家难过,怕老人家伤心,他母亲其实是非常盼望着那一天的到,那时候的通讯还不发达,母亲每天都会到汽车站去等他的儿子,什么时候那个来自远方的大巴车能下来那一家三口熟悉的身影。终于把阎连科等回了家,可是等回家的不是三个人,而是两个人,只有自己的儿子加自己的孙子。阎连科的母亲看到了这个场景,也没说什么,问了两句,哦哦这样啊明白了知道了。然后,过年一切跟往常一样,但是,结果在大年三十那个晚上,母亲就跟阎连科讲,说你明天就回去吧。阎连科觉得很奇怪,我为什么回去呢?我还有很长的假呀!我可以在家待着一直陪着您呀!然后,阎连科的母亲讲说,你结婚了,你跟孩子跟孩子他妈就是一家人,你们分开过年是没有道理的。阎连科说不行,我一定要待在家里,他的老母亲讲,你要是不想孝顺我了,你就待在家里过吧。结果真的早上吃晚饭,母亲就收拾着行李,把阎连科跟他的儿子赶出了家,甚至母亲还讲,以后啊,其实你们一家三口,不用年年回来的,是可以在外面过年的,外面的年比家里的要热闹。哎呀,阎连科说这是他在家中几十年的时间里面,过的最短的一年,就是前前后后加起来还不到一天的时间。
这个故事读起来很让人唏嘘的。我觉得从这个故事的背后,也能读出这位母亲,对于儿子的一种体贴和爱,她没有一味的要求儿子一定要回来,啊,你的老婆怎么这样!不体谅我们,平时都在外面了,为什么过年还不回来?没有讲这样的话。她非常非常的体贴,她完全是从儿子,是从那个小家庭的角度来考虑的。
所以我觉得过年到底意味着什么?年它应该是一个中国人心目中特别温暖,特别充满期待的这么一个时刻。其实,我们现在很多人,越来越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是为了过年而过年,就是为了团圆,硬凑在一起团圆。假如每个人内心都是有各自的想法,甚至为了各自的目的,勉强坐在一起,那年其实已经失去了它真正意义上团圆的意味了,这样的相聚还不如不聚。
所以,年在哪里过?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我记得以前网上有个采访,就是采访papi酱,问papi酱过年在哪里过?人家就是分开过的。papi酱自己在自己家里过年,然后她的老公在老公家里面过年,也很好。
所以在女方家里过,还是在男方家过;是在小家庭过,还是回到那个大家庭过,甚至是彼此分开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用适合自己的,以及最适合这个家庭的方式,去过好这个年,彼此祝福,彼此期待,才是我觉得新年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