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网上又有一则新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某市高考理科状元,本科北大、研究生美国排名TOP50大学,“别人家的孩子”王猛却12年未回家过春节且与父母决裂6年。近日,他又写下一封万字长信,控诉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并先后发给二三十个已为人父母的同学朋友,希望他们能引以为鉴。
在信里,王猛列举了从小到大父母所做的让他刻骨难忘并给他留下了浓重心理阴影的一些事。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班里搞文艺演出时,班主任要求大家一律穿齐膝短裤参加,母亲却硬让他穿上长裤;比如五六年级时他喜欢奥数,母亲却不乐意让他去学习,后来他自己坚持去了,但遇到问题时,母亲不仅不安慰他,和他一起想办法解决,反而语气尖酸地冷嘲热讽;比如为了自己的私心,非让他上这所中学而不是另一所中学……
都是一点一点的小事,在我们看来甚至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熟悉感觉,谁小时候没有被父母干预过呢?哪个父母又能百分之百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切以孩子的感受为第一出发点呢?但是,不行,这个坎王猛就是过不去,他觉得自己从小到大向父母求助从未得到过支持,相反在一些自己不希望父母干预的时候父母却屡屡强行插手,这导致他内向、自卑、动手能力差、和人交流不畅,工作不顺。
而与王猛的强烈反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猛的父母整个是懵的,他们觉得很奇怪:孩子明明很正常,怎么就变成这样了?他从小学到出国,“有什么问题想法都会给我们说,回家也会说学校里的情况,甚至还会做几个新菜。初到美国时,还主动给家里说自己的情况。”他们也回忆道,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确实对儿子说了很多“不”,但那些“都是原则上的不”。
2012年王猛给父母写了第一封决裂信,之后与家彻底告别,他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5年之后,王猛再发万字长文表达对父母的不满,父亲并未觉得有何特别,因为儿子类似的抱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他们也想过要做点什么拉近与儿子的距离,2017年国庆,父母给儿子发邮件,希望聊一些王猛感兴趣的话题,但儿子只是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喜欢的话题有人聊”。
一方是自我感觉受伤的儿子,一方是自我感觉爱子心切却浑然不知问题出在何处的父母,孰对孰错,孰是孰非,外人更难下定论。但在这个事件引起广泛讨论的同时,网上又冒出了一段青海卫视几年前一档节目的视频“十大戒条选老婆”。
视频中也有一位极其郁闷的儿子,他的妈妈对他什么都要管,从生活到找女朋友,甚至妈妈为了儿子找女朋友制定了十大标准,这十大标准看得让人倒吸凉气,比如女孩“身高要不低于165,耳垂要大,颧骨要有肉,不能穿膝盖以上的裙子,衣领不能低于十公分,上三次厕所才能冲马桶……”
每一次的相亲或者恋爱都因为妈妈的干预而失败,年过三十的儿子觉得压抑、痛苦,甚至想离家出走,但妈妈却始终固执地、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是为儿子好,自己不会害儿子,儿子不听自己的就是不孝顺等等。
与这位妈妈的所作所为相比,王猛所控诉的自己父母对自己的忽视和控制简直不算什么了。这是否也从某一个侧面说明,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和控制其实是很普遍的,没有最强,只有更强?
为什么父母都那么喜欢控制孩子,更重要的,为什么孩子说的话父母总是选择性地听而未闻呢?孩子和父母之间难道天然要存在巨大的的鸿沟吗?我不是心理学家,更不是教育专家,这些大问题我恐怕一个都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但我还是想试着从人的角度、从一个年轻妈妈的角度谈一谈。
在我看来,王猛也好、“十大戒条选老婆”中的儿子也好,他们最大的痛苦是父母压根没有把他们当做平等的人来看待。在这些父母心中,孩子明显是弱势的存在,哪怕他们的孩子已经长成三四十岁的彪形大汉了呢,父母仍然觉得孩子是弱小的,是不会也不能照顾好自己,更难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出正确决定的人,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他们粗暴地替孩子做决定、拿主意,甚至连小到穿什么衣服这样的小事都忍不住一手包办。
能说他们不是好心吗?他们绝对比谁都感到委屈,但是养花的时候你把花儿关在黑屋子里,不让它见太阳、不让它受风吹雨淋,还拼命给它浇大粪,这花就一定能开出来吗?恐怕这花不中途夭折就算命大。养孩子也是一样,你的好心和自以为是可能并不是孩子所需要的或者说它们的浓度太强孩子完全没有足够的能力吸收,他们并不需要总是正确,也不需要你随时随地告诉他们近路在哪里,哪条道不能走,有些错他们可以犯、有些苦他们必须吃,但是他们需要你一直和他们在一起,真正地看见他们、听见他们。
看见他们是承认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跟你不一样的另外一个人,你就是心里有再多疼惜,也不能代替他们生活,所以不管他们是一岁也好,三十岁也好,都首先要把他们当成“人”尊重。
孩子的自我意识从1-2岁就开始萌芽了,最明显的是2-3岁,所以有Terrible Two的说法,这一阶段他们通常表现得非常执拗、惹人烦,但这是他们自我意识的萌芽期,所以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吼、不让他们哭、粗暴打断的做法可能都会给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以前农村有很多孩子到了十岁左右还尿床,原因是什么?就是他们还是小婴儿的时候,父母就不允许他们随意撒尿,不小心尿了裤子或者尿了床,父母轻则骂,重则掐、打,所以孩子潜意识里觉得尿裤子是丢人的事,他们尤其恐惧自己遭到父母的打骂,所以有时夜里他们明明有尿也不敢叫醒父母,更有甚者,尿了裤子会自己默默暖干。
孩子恐惧到有问题自己默默咽下,但当父母的可能还浑然不觉,更有甚者可能还会洋洋得意于孩子真省心,比如王猛的母亲就曾在和同事们一起旅游时大谈自己是如何培养王猛的。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失控,不要在孩子制造问题和麻烦时只会呵斥叫骂,要允许他们犯错,允许他们尝试,允许他们哭,让他们把情绪发泄出来,人最害怕的是情绪淤积在心里,只要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了,他们就不至于会有太失控的举动了。
当他们发泄情绪的时候,你能做的就是陪伴、倾听,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他们并不孤单,告诉他们你了解、重视他们的感受,你愿意知道他们真实的想法。而不管他们的想法听起来多么幼稚、多么可笑、多么愚蠢,你都不可以嘲笑他们,孩子是非常脆弱还是非常偏激、记仇的,你无意之中伤害了他们一次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忘,所以先不要考虑对错利害,先认真听,之后如果他们的想法确实欠妥当,用商量的语气和他们讨论,一起面对,一起想办法改善。孩子需要的是“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若无“情”在先,“理”就是空洞的、教条的、让人反感的。
不过,虽然说了许多父母的不是,但我也觉得王猛和父母断绝关系的做法有些偏激。问题就是问题,不是断绝了关系问题就不存在了,问题总需要直面然后才能解决。但,王猛此举可能也是疗伤的方式吧,类似“断臂求生”,未来的某一天当他自救成功,也许他会重新回家也未可知。
最后,用大诗人纪伯伦的名作《论孩子》结束本文,希望包括我在内的所有父母都能了然于心: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