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参加了好久不参加的读书会,感觉到好久不读书的断片。
一、案例反思父亲来咨询如何让孩子更有动力学习的话题。朱老师的大框架搭的特别好。首先这是一个隔山打牛的咨询,那么对于咨询师来说既要照顾到当前的来访者还需要看到来访者背后的那个人孩子,所以咨询是有两条线的一个来访者一个孩子,所以既要去寻找来访的例外也要去寻找孩子的例外以及确认孩子在父亲心目中的形象和优势。当然最终是要两条线合并为一条线即父亲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去做些什么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但孩子这条线也是不可轻视的,因为让父亲看到孩子的“形象,资源,优势以及与自己的不同”时父亲对孩子的自信也会更强。所以在咨询中的赞美是对父亲和孩子的都有。对孩子的赞美也是在强化孩子在父亲心中的形象吧。
二、如何空杯不预设,知道不是做到,当我们在自己的心中开始对来访有评价的时候,其实就开始不中立,有预设了,那么也就没有办法看到来访者身上的优点了。怎么做到,除了多去约练实践外,更多的要在生活中在事儿上磨。尤其是生活中,长期的文化和环境熏陶,我们每个人对事情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在,当一件事情出来甚至是别人的一些行为出现的时候,我们心中的评判难免就会蹦出来,那在这个时候我们如何去保持好奇听听他是怎么想的,在他的世界里他的价值观是怎样的,并且可以去接纳每个人的不同的时候,我们说话的语气语调及内容就会有所不同,互动也会发生改变,沟通也会更具有价值,所谓沟通才有合作,合作才有改变的可能性。当然我们也不是神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想法,当想法来得时候选择看到放下即可,不去纠缠,心也就坦然平和了。生活是个大舞台,在事儿上磨,慢慢来也接纳自己当下的做不到。例子瑜伽大师可以打坐半小时不是心里没想法,也是跟过电影一样的,只是当它来得时候选择了放下而已。
三、做比他更懂他的人:即要看到抱怨责备之后的期待,看到他在乎的在意的,并协助他看到。咨询师不仅要是一个容器可以接纳他呈现的一切,更要做一面镜子帮他照见自己真实的样子。
四、转化不是转化我们以为的而是转化来访者想要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用软化的语言去澄清确认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