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孔子:
您好!
我是来自两千多年后的一位青年老师。和您做着同一份职业,我特别自豪,同时也不敢懈怠。我在遥远的未来向您问好。也是向几千年悠久的儒家文化问好。
您肯定想不到,儒家文化在后世受到多少人的热捧,孩子们对您的钦佩和仰慕。虽然您的学说在当时遭到了冷遇,但是它在后世却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如今,海内外的孔子学院,数不胜数。国学堂更是遍地开花。儒家文化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这都得益于您伟大的教育思想,仁爱治国的政治主张等。儒家思想传承至今,影响千古。
作为一名教师,必然要了解最伟大的至圣先师,也就是您。每次读到《史记》中《孔子》一篇,都被您的思想,经历,气节等折服。
看到您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尽管做着低贱的工作,但立志读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在艰苦的环境下,您的志向依旧坚定。难怪您如此喜爱颜回,夸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都是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想想自己现在也在困难期,但比起您年少失去双亲的经历,做着各种卑微的工作,我的经历根本不值一提。见贤思齐,以您为榜样。年少的经历对于您是一种最好的磨炼。对我而言,亦如此。
您是中国私塾教育的第一人,开创“平民教育”。想想在那个贵族教育的时代,您这一举动造福了多少普通民众。您亲授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轰动了当时整个社会,而后世这一代又一代的教育,更是传承至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您的方法是传道受业解惑的最好方法,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我的老师——“姥姥”对弟子们,学生们的教育更是践行着您的思想。不论学生的基础扎实还是薄弱,不论习惯好坏,只要是愿意来学习,姥姥都真诚地接纳他们,并用最大的严和爱引导他们。同时,姥姥在课堂亮出十八般武艺,让孩子改变习惯,重塑性格,激发兴趣,努力向上。姥姥的因材施教体现地淋漓尽致。再比如小朋友先从习惯训练起,严肃正式的军令是最好的训练方式,进门行礼问好更是课堂必备。一两次课下来,孩子都学会了端坐着认真听课。我想说,敬爱的孔老先生,仰慕您的思想,我努力追随并探索践行。
您本来可以做一位很优秀的老师,但是要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推行“仁政治国”的思想,在众弟子的簇拥下,敝马凋车,您开始了为期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涯。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忱,在那个年代,不得不说,那是一件多么伟大的壮举。行程数千里,历经艰难险阻,四处碰壁,可您依然自信极坚,毫不动摇。您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您学六艺、知天命,进而形成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人格,这是“知之”;四出寻求推行主张的机会,这是“好之”;在求索过程中,虽处处碰壁也不气馁,这就是“乐之”。您曾描绘游历时的情形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即其“好之”“乐之”精神的形象说明,任凭环境多险恶,打击多大,您都信心百倍,毫不退缩。甚至还乐在其中,传道授业不息。
最可歌可泣的是,困于陈蔡时,弟子又饿又病,您面有菜色,但依然讲学论道,弦歌之音不绝。子路愤愤然说:“君子亦有穷(走投无路)乎?”您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您明知有了好学间、好品行不一定得到赏识,但仍然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君子只管探求大道,建立理论,不能随俗媚世!
由衷地赞叹您的精神和勇气,如果我生活在春秋时期,能够做您的学生,一定是无比幸福的。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需要面对战火纷飞。只需要多一份对事业的热爱,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出彩;
只需要多一份对梦想的执著,我们的人生就会更加绽放;只需要多一份对真理的坚持,不随波逐流,不急功近利,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更加自在;只需要对目标的探索与践行,我们的未来就会更加明亮!
敬爱的孔老先生,感叹于您的人生经历,更敬佩您的思想追求和探寻践行。
您的仰慕者 陈露
2021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