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警察抓获两名嫌疑犯A和B,他们是一同作案的,警方将他们分别放到两个房间里隔离审讯。他们彼此都不知道同伴跟警察说了什么。
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1、如果两个人都认罪,各判5年;
2、如果两个人都不认罪,则各判1年;
3、如果只有一个人认罪,那么认罪的这个人将被释放,不认罪的那个人要判10年。
如果你是其中一名囚徒,你会怎么选择?
当然,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是一目了然,那最优策略就是,两人都选择不认罪,也就是包庇对方,每个人只会被判1年。
然而,作为当事人的囚徒的内心却是非常复杂的。见下图分析:
以A囚徒来来分析,存在B囚徒认罪和不认罪的两种可能。
1、B囚徒没认罪。存在两种情况:
(1)A囚徒认罪,会被无罪释放;
(2)A囚徒不认罪,会被判1年。
(1)(2)相比较,对A囚徒来说,认罪是更优的策略。
2、B囚徒认罪。存在两种情况:
(1)A囚徒也认罪,会被判5年;
(2)A囚徒不认罪,就要被判10年。
(1)(2)相比较,认罪仍然是对A囚徒来说最优的方案。
从以上两种情况分析,不难发现,无论B囚徒选择认罪或者不认罪,A囚徒的最优策略都是认罪。
这样一来,只要两名囚徒足够理性,几乎必然双双选择坦白从宽,各判5年,谁也没占到便宜。
这就是最早是由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家阿尔伯特•塔克在1950年提出的囚徒困境,分析见下图: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是两被捕囚徒之间的一种特特的博弈论,它是博弈论中非零和博弈的代表性的例子。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优先追求个人利益。当大家都只考虑利己角度的时候,结果却是往往是损人不利己。
囚徒困境说明了为什么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的情况下,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囚徒困境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现实中死价格竞争、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等等方面,也会出现类似情况。
比如前些年,彩电降价事件,厂家为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都像囚徒那样进行了一番选择:
如果降价,可以赢得更大的市场。如果不降价,别人降价了,别人就会占领更大的市场。
因此不论别人怎样,对于自己厂来说,降价都是最优选择。当每一个厂家都作出这样选择时,彩电市场扰打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结果是最后都遭受到重大损失。
路曰,一句话理解囚徒困境:背叛,也是有价格的,而聪明人懂得怎样让这个价格大到让对方不会背叛。
要如何摆脱囚徒困境呢,见下图分析:
一、增加背叛的成本。
以某种方式明确,一旦发生背叛行为,将会遭受到怎样的惩罚。
如果两名囚徒都知道对方的家在哪,能够威胁到对方妻儿老小的安危,那么他们之间相互的背叛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在很多历史故事里,双方为了结盟,会采取用儿子作人质抵押,或嫁女和亲,如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联姻。
还有给员工一定的股份、约定合同违约金本质上都是为了增加对方的背叛成本!背叛也是有价格的!
二、引入第三方。
引进一个外在的监督站,减少博弈双方背叛机会,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商业策略。
比如,第三方支付,支付宝,背书、担保、公证、婚前财产公正等等,将第三方作为一种信用中介,消除或减少买卖双方背叛的可能性!
三、重复博弈。
同一个博弈如果重复进行,如这两个囚徒连续被抓了100次,他们还敢轻易的选择背叛对方吗?
在这样的博弈中,任何一次背叛都会招致对方下一次的报复,我这一次出卖了你,你下一次就会加倍的出卖我!
这就使得我背叛你,弊大于利。也正是因此,大家都会倾向于彼此合作!
你到某旅游景点,下起了大雨,此时,平时在自家附近商店十元可买到的伞,在景点要卖五十元,你买不买?
你还得买,对景点商家来说,就是这次卖给你十元,你到他家再次买东西的机会也几乎为零。但你家附近商店就不一样了,他还指着你继续光顾他的商店呢。
投资自己,不当囚徒,就算当囚徒,咱也要少判几年。这个道理,你说对吗?
投资自己,让自身更具价值,以增加自己的分量和掌控权,做选择时自由度更高,不至于轻易陷入囚徒困境。
就算成为囚徒,自己给对方带来的利益远高于对方背叛自己后所能创造的利益,也会增大对方背叛的成本。
即使对方背叛了自己,其优势也能很快吸引到新的合作伙伴,损失也会小很多,让自己少判几年。
个人解读,仅供参考,抛砖引玉,欢迎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