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幸可以获得本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在本次培训中,在基于各位园长老师们的精彩案例的分享下,我获得了更多可受用的教育方法,内心也有了一些新的对待教育的态度和想法。希望自己在今后可以时常翻阅,思时常考,不断成长。
本次讲座中,王园长有关巧支问题教学法的分享深入独到,引起了我的一些小小思考。什么是巧支?把二字分开来解读,那么“巧”字便是分别在时间上和方法上的适宜、恰巧。“支”则是一种帮助幼儿更好进行活动、完善活动的“支架”。对于教师为孩子提供学习支架,存在有许多观点,我认为,支架的提供和选择还是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发展特点和个人差异特点。对于幼儿园学龄期的儿童,具体来说,对于我本身执教的小班级部,孩子的年龄小,生活经验欠缺且浅显,太过放手和静待的态度并不适合,往往很容易因为教师没有提供相应支持的支架,而造成幼儿因为各种原因束手无措以至于活动的停滞不前。
问题教学法又是指什么?很显然是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适时适度的利用高质量的有智慧的问题,来保证活动的实施。
那么到底一个“好”的问题长什么样子?只是语气的疑问?只是简单的问号加持吗?首先,一个好的问题并不是限制性的、封闭性的简单问答,教师一问,孩子一答,“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形状?”“是大还是小”等等,都不属于一个好的问题。其次,好问题的提出目的也并不是为了统一答案,消除不同的声音。比如关于男孩女孩之间的区分,对于外表的差异,许多人会说“男孩短头发,女孩长头发”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这样绝对的吗?其实并不然。最后,一个好问题是需要有发散性的,这种发散和拓展的层次同样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着。比如对于王园长组织进行的《海洋》主题课程,在孩子们已经了解海洋中最大的生物是鲸鱼后,如何发散?如何拓展呢?王园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鲸鱼是海洋中最大的生物,你们还知道哪些海洋之最?”这样的问题设计就把调查范围扩展到了整个海洋世界,而不单单只是生物层次了。
在整场分享中,王园长向我们展示最多的是她亲自拍摄的活动现场,老师本人在拍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话语和指导,更多的是孩子们的自我摸索和互动对话,孩子们就在一次次制作失败后重新围坐下讨论问题出在哪里、需要怎么做、这样做行不行得通、一起来尝试、小组内各自的分工等等,一切生动且有序,我在其中看到了孩子们许多的良好品质和他们满满的成就感受。
联系到平日里的教育教学,幼儿活动遇到进行下去的阻碍这种情况确实经常发生,而这时需要教师及时观察,及时干预,可以选择更发散开阔的问题提供给孩子,引导其思考,更深入的了解事情。也可以帮助幼儿继续延伸一个生动的故事情境,使活动追随着故事的主线继续进行下去。
侯园长的分享从自身经历出发,一字一句向我们讲述了自己是如何从一名普通的保育员老师转变为了一名特级教师的心路历程,其中的一些真实的实例和思考,也使我印象深刻。整场讲述建立在八个字的基础之上: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再进行总结那就是一个“勤”字。其中,她提到了使用“两次记录法”来记录每次的学习笔记。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笔,一只记录会议现场讲话,另一只则用来事后的总结和整理,以及自己对其新的思考。在平时堵车时,也充分利用时间,不让自己闲着,拿出《学前教育掌中宝》来阅读和背诵。这种爱学的精神,还体现在积极读书中。每次幼儿园推荐了阅读书目,她都会第一时间来阅读,有些甚至读了不止一遍。也正是因为这平时的积累,才使自己在应对日后的工作、比赛和成长中都能够心中有数,游刃有余,人也变得更加自信了。
其实,谈到如何教育等问题,我认为追溯到最初,就是努力来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对孩子上心,对教育有心,对自己也要有一份真诚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