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一个“闺蜜”级的哥们前一段时间打电话给我,说因为工作和家庭的事,心里堵得慌,让我到他家喝茶,给他出出主意。长达三四个小时的开导,哥们连连点头,像重新打了鸡血,身心解脱。一周后,我又来到那张茶桌前,还是同样的两个人,还是解决同样的问题,只不过两个人的角色换过来了,也就是说,相同的问题,我又让哥们开导了我一个晚上!
韩寒说:“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为什么能成为广为流传的经典名言了呢?大概就是因为很多人都像我和我的哥们一样,什么道理都懂,开导别人也思路清晰,言之有理,但真正自己摊上事了,脑子里就会一团浆糊,不清醒了。而且,这个问题还被总结成了一个有名的规律,叫“所罗门悖论”。自从看了古典和成甲他们的书以后,对类似“定律”、“底层规律”、“临界知识”、“基础规律”等等字眼特别敏感,最近刚好在又一遍死磕成甲《好好学习》之“临界知识”,所以对于这个好玩又好恐怖的“所罗门悖论”当然不能放过了。
先说说典故。
据圣经记载,所罗门王(出生时间不明-前930年),以色列联合王国的国王,公元前971年至公元前931在位。在耶路撒冷作王四十年,是大卫的儿子,犹太人智慧之王。相传著有《箴言》、《所罗门智慧书》、《雅歌》、《传道书》等作品,同时对动物植物也有广泛研究。据说,在他漫长的统治时期,人们经常千里迢迢地从外地赶来寻求他的忠告,而且每一个人都能得到非常智慧的指点。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所罗门王自己的个人生活其实是一团糟!他的生活充满了许多糟糕的决策,他拥有数以百计的异教妻子和情妇,他很喜欢金钱,经常吹嘘自己的财富。此外,他忽视了对自己唯一的儿子的指导与教育,以至于儿子长大后成为了一个暴君,所有的这一切最终导致了王国的灭亡。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伊格尔·格罗斯曼(Igor Grossmann),对这个问题做了专门研究,把这个现象就叫做“所罗门悖论” 。
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读多少书,也可能像韩寒一样,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所罗门被成为智慧之王,那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智慧。
现在心理学家对“智慧(wisdom)”这个词有非常明确的定义,叫做“明智的推理”。
有智慧的人并不一定智商有多高,算数学题能力有多强。有智慧的意思是说,这个人处事能力和决策能力比较强。
智慧大约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是智识上的谦逊。就是我知道我的知识是有限的,我要寻求更多的信息才能做出很好的决策。我不能冲动,一上来就胡乱决策。就好像《中庸》里说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
古希腊神谕说,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人。苏老师自己对此大惑不解,因为他感到自己并无智慧。于是他造访了一个又一个享有智慧声誉的人,发现这些自认为聪明的人最不聪明之处就是以自己所不知者为知。于是他终于明白,神谕说苏格拉底最聪明,是借苏格拉底之名告诫人类,最聪明的人就是像苏格拉底那样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微不足道的人。
其次是要超越自我。就是要能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要光想着我怎么样。
第三是要善于达成妥协。就是不能光想我的利益最大化,我也要考虑别人的利益。
但智慧可能是很难学会的。
格罗斯曼的一系列研究表明,人的智慧跟情境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在某一方面、某一时刻表现出很高的智慧,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却可能表现得很没有智慧。
一个人谈起人生意义来头头是道,但是他跟同事的关系却搞不好。一个人工作能力特别强,把手下人管得特别好,但是家庭生活却非常糟糕。一个人英明神武,但一遇到美女就瘫软如泥。
这跟智商完全不同,一个智商高的人通常做各种智力工作都能表现出高水平,智商是一个基本素质。
格罗斯曼在《欧洲心理学家》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其中提到有些研究让受试者记日记,随时记录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事都是怎么做的,结果发现,一个人在一天之内,可以有时候表现出很有智慧,有时候却很没有智慧。再进一步,智慧跟人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关系都不大。唯一有关系的是年龄,年龄大的人,可能因为经历的事情多,更有智慧。
如果智慧不是一个基本素质,甚至智慧跟受教育程度关系都不大,那智慧还是可以学的吗?
很难学 。有人做过实验,先给一些学生讲道德课说要帮助别人,结果就在刚刚听完课,这些学生走出教室,真的遇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比一般人更愿意提供帮助。等于说这个课白讲了。还有研究发现,专门研究道德哲学的那些哲学家们,他们自己办事的时候,并不比别人更有道德。
那么,这个所罗门悖论,应该怎么破呢?
格罗斯曼提出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个办法是你要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想象成是发生在别人的身上。
比如说,格罗斯曼做过一个研究,他让受试者想象,你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出轨了,你怎么办。很多人都表示马上分手。
但格罗斯曼还有一个问题。说如果是你的好朋友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出轨了,你会怎么给她(他)提供建议。
格罗斯曼有一个问卷评分系统,能测试人面对事情时候表现出的智慧水平。
这些测试包括 :
* 你是不是需要关于这件事更多的信息呢?
* 你是不是需要了解一下这个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 你是不是要考虑一下妥协的可能性?考虑一下对方的看法?
* 你处理这件事之后,未来会发生什么,你能不能想象几种不同的可能性?
测试结果是,如果这件事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你的角色是像所罗门一样给人出主意的话,你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智慧。但如果这件事是发生自己身上,那就是一怒之下就迅速决定,所有这些智慧都不用谈了!
那既然如此,格罗斯曼就想了一个办法。能不能明明这件事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把他想象成这件事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也就是说,如果用第三人称视角考虑自己,我们能更有智慧吗?答案是可以的,用第三人称看自己的确能表现出更多的智慧。
第二个办法是把一个眼前发生的事,想象成是一年以前发生的事,制造一点时间上的距离感。
第三个办法是把自己想象成是一个老师,然后把要在这件事情上打交道的对方想象成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你跟他打交道,就好像是在哄小孩一样。结果在这种想象出来的不对等的关系中,你往往能表现出更好的智慧。
所有这些方法,都是要学着跳出自我中心的视角,多考虑考虑别人。
所以,决策理论水平和决策操作水平是两码事,所罗门悖论确实存在。而主动切换视角,是破解“所罗门悖论”,科学决策的最有效手段。真正的决策水平是在实践中提高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然,读书也不是没用的,做事演练可以决定你的成熟度,但读书可以决定你的格局。
昨晚得罪夫人了,今天就把这件事情想象成是我那哥们干得蠢事,这么一转换,立马想拿起电话去骂他一顿!
这下好了,心里想明白了,中午回家老实道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