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的方法对有些穷人不太实用
普通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往往从主观上推断出一个对自己适用的结论,或者直接使用当下流行的一些论断方法。
就像穷人吃不饱饭还要买电视这件事情,普通人会断定穷人这个决定很糟糕,并设想如果是自己一定不会这么干,会把钱拿去投资、再生钱。
就像他们不愿意过免费的健康生活,却要自己花钱买药,普通人会断定这很愚蠢,如果是自己一定会把钱省下来花在更重要的地方。
就像穷人不认可小额贷款和银行能为他们带来好处,普通人会觉得他们很傻,花银行的钱才是明智的决定。
二、作者的探索
可能很多人不会意识到,这些自以为是当然在自身生活里的确很适用的观点,是无益于帮助极度贫困地区的穷人脱离贫穷的。
阿比吉特和埃斯特持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他们通过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等多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
他们同时对有关贫穷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反思,指出多年来的扶贫工作之所以失败,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
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数据分析,提出一些对于贫困人群较为实用的建议,可为扶贫工作以及贫困人士做出重要指导。
三、主要内容
本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
通过实际考察的穷人的生活案例,通过实验数据和生活境况描写,让读者深刻理解作者所研究的贫穷是怎么样的。
第二部分
慈善机构对穷人的一些政策及效果。通过研究穷人对待慈善机构的态度、穷人在经济方面的行为,以及慈善机构所做出的努力和收到的反馈,来揭示穷人经济得不到提升的原因。
实际上,纵观本书,作者并没有得出绝对的结论。穷人之所以贫穷,不是因为多买了一个电视;或者不愿意要免费的东西,没有把钱省下来;或者仅仅因为不懂得利用贷款。
四、主要原因
作者具体提出5个方面的因素,为其他研究者提出指导:
1、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容易相信错误的事情。
他们不清楚疫苗、教育的好处,盲目而拖延。但不是说你给到充分的信息,穷人就会立马转变观念,这还有赖于政策制定者使用有效的信息发布方式。
好比在我们生活中,你认为好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好,这时候通过什么方法让对方转变固有观念而认同你,就很关键了。你也许能感觉到困难之处,所以在政府面对如此多的穷人时,找合适的方法就更不容易了。
2、穷人肩负生活中的多种责任。
穷人的生活基础设施非常欠缺,没有干净的自来水,和好的医疗环境,他们就要面对比富人更多的传染病。
一包盐的价格对他们来说,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成本,如果他们在这个地方节约,就要面临身体上的营养不足。
这些都会让他们的生活进去入恶性循环,从而掉入“贫穷陷阱”。
3、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
在贫穷地区,穷人的贷款利息远远高于存款利息,那么大部分穷人就不会愿意储蓄。
医生、护士和教师、学校的资质缺乏和缺位,使得穷人在医疗和教育这两个最重要的板块严重缺失。
4、在不改变现有社会及政治结构的情况下,管理和政策有待改进。
尽管帮助穷人的计划总是失败,但实际情况表明一些贪污、公职人员不负责任、民众对政策不够支持,这些改进空间是巨大的。
只要政府能对自身的渎职负责,能接受监督、与民众分享信息,将医疗工作者和教师的工作时间加以确定,也许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5、在启动良性循环时,穷人害怕必要的付出。
孩子不愿意上学,因为老师或者父母认为他不够聪明;经商的人不愿意尽快还清贷款,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还会负债;护士不上班,因为别人对她的工作没有期望。
他们没有启动良性循环的信念和动机。
五、启发
在作者看来,如果扶贫者们能拒绝懒惰和公式化的思考模式,去倾听穷人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逻辑,那样就更能理解穷人的生活方式,也能制定出更有效的策略。
此书带给人的启发是要观大局、抓小处。贫穷的原因不是非此即彼的、不是单方面的,既有社会原因,也有政策原因、环境原因,还有个人原因。
而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要通过长时间对各种小事件的重视,慢慢增大影响。
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看到经济差距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要提升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家庭的经济,最好从多方面考虑和考察,从小处改变开始,朝着目标推进。
当然,本书中对穷人中让他们不断掉入“贫穷陷阱”的例子,能作为警醒。
比如对生活的规划要有远见,不要贪图一时的享受。
比如在健康方面,预防大于治疗。
比如让孩子接受正确的教育。
等等。